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T+A P-3000HV & A-3000HV 前後級功放 顛覆「純」派重播 修正低音駐波





T+A P-3000HV & A-3000HV 前後級功放
顛覆「純」派重播  修正低音駐波

T+A 成立於 1978年德國的Herford,是全德國銷量最高,營業額最多、知名度較高,也是歐洲數一數二的Hi-End音响品牌,正如代理Jadis的耀哥所言,鬼佬識 T+A的可能性比MBL還要多,因為 T+A一向只着重本土内銷, MBL則着重100%出口外銷

T+A喻意理論 (Theory) 及應用 (Application),不僅生產主動式喇叭,還專精傳輸線式 (Transmission Line)喇叭,也設計及生產一般及静電喇叭 ; T+A亦自家生産 LP唱盤、SACD/ CD機,前後級功放,數碼硬碟播放器,亦有 Life Style産品,產品由訊源、擴音機到喇叭,包羅萬有。  「我們喜愛完美」(We Love Perfection) T+A的座右銘,全廠共有一百多人,工程師有20多名,各司其職,負責機械、電子、喇叭單元及軟件研發,全廠面積約7000平方呎。



「純」派重播  奉若圭臬

過去40年,Hi-End音响產品一直強調純淨 (Purist) 、短路徑 (Shortest Path)及簡約主義 (Minimalism),從1975年第一部真正高級Hi-EndMark Levinson JC-2前級控制放大器誕生開始,掀起了一場設計哲學上的變革,新品牌大多將LP年代前級沿用的高中低頻音品控制 (Tone Control) 、響度(Loudness) 、過濾器 (Filter)及其他實用的功能通通廢掉,等化器 (EQ, Equalizer) 更被視為十惡不赦的「衰」聲之源,而Hi-End發燒友亦抱着「多隻香爐多隻鬼」的心態,認為任何對原錄音施加任何頻段平衡度的操控 (Manipulation) ,都會令聲音劣化 ; 前級上的功能及按掣愈少,等同「衰」聲的機會愈少,發燒友亦大力追捧此類産品,市場的大趨勢迫使不少廠商改弦易轍,簡約主義逐漸成為Hi-End産品的主流,而發燒線材亦慢慢乘勢而起,玩線代替 EQ,成為時尚。



上世紀80年代,依然堅守音品控制 (Tone Control)的音响品牌只剩下一堆老餅名牌,包括McintoshMarantzQuad Luxman。直到1986年,由音响巨擘Mark Levinson創立的 Cello公司,推出一個劃時代的「新」産品 : 號稱「12粒」的Audio Palette (調色板) Mark Levinson認為優質而透明的EQ等化器並非「衰聲」,他認為錄音本身受制於不同場地的音效、咪高峯的特性、混音的鑑聽系統、重播聆聽空間的差異 ; 一張靚錄音在此套系統高音可能多了8dB,在另一套系統可能少了7dBMark認為發燒友換線及換機都不可能將這種問題修正,就算只是 1-2dB的可聞性差異,所以Mark認為一套優質的EQ絶對可以令重播更上一層樓,令罐頭音樂更活生逼真。

近年房間處理 (Room Treatment) 成為一門顯學,RPG調音板、調音氈、神木棋及低音柱 (Bass Trap)等產品如雨後春筍般,而不少硬件製造產亦回歸等化調音的非主流行列,例如 AccuphaseDG-48數碼等化器及 Tact / Lyndorf 數碼EQ前級。

傷腦筋

香港發燒友大多屈就於蝸居,左右牆身不對稱,單邊牆的客飯廳比比皆是,鑽石型客廳更是十常八九,裝修的材質及傢俱擺設位置,都影响重播的聲效。 終日與先天性不良的房間模式 (Room Mode) 及房間增益 (Room Gain) 搏鬥。

Room Gain就是空間的增益,在一個密閉空間中,聲波因為邊界反射的關係而提升了音壓(量感),而低頻普遍發生這種現象,尤其是超低頻 (40Hz) ,即是最低共振頻率點之下還可產生更低的頻率,不受空間長度的限制,假設空間的最低共振頻率大約40Hz40Hz的下一個八度 (Octave) ,即20Hz處得到 12dB Room Gain,問题是市面又有多少喇叭可以重播出超低頻? 咱們耳朶能聽得出嗎 ?

由於香港發燒友的聆聽空間普遍較小,空間本身的Room Mode共振頻率多且嚴重,駐波 (Standing Wave) 、梳型濾波效應 (Comb Filtering Effect)都會影响人耳實際所聽到的頻率,歷年來發燒友都想盡辦法克服聆聽空間內的低頻駐波,或所謂的撞聲,换機、換喇叭、換線,落釘加吸音氈,但成效則見仁見智,部份古靈精怪的調音工具,更是改變了原錄音的音色平衡度,「衰」聲的例子多不聲數,與 Purist純派追求的「原音」,早已相差十萬八千里。




力拔山河氣蓋世



今次 T+A為了針對一般香港發燒友所遇到的難題,研製並推出一部全新的前級控制放大器 P3000 HV,包含一個纯模擬 (Analogue) EQ等化器,音品控制 (Tone control) 及響度 (Loudness) 的功能掣 ; 除面板上一左一右的訊源選擇 (Source) 及音量衰減器 (Volume) 兩大旋鈕之外,其他功能的切換及操控乃電子化,以微型處理器 (Microprocessor)控制,面板中間有一個多功能輕觸式顯示屏,再没有多餘的功能及按鈕,似足 LuxmanAccuphase合併機。

P3000HVHV命名,因為T+A High Voltage(高電壓) 驅動技術設計,前級放大電路的驅動電壓高達80v,偏壓高如膽機,可以大幅減少交越失真 (Crossover Distortion) ,重播出來的訊號波形來得更線性,並大大提升動態 ; P3000HV的機箱是無磁全鋁質,減低諧震及電磁干擾,最厚的是面板,厚達40mm P3000HV的線路均是左右對稱的雙單聲道結構,音量衰減器使用高精度的電阻以鍍金繼電器(Relay) 開關,以級進式設計 (每格1dB,最多80dB) T+A以厚鋁板屏蔽,分成上下二層,上層後方有左右分立的放大電路,前方則是兩聲道獨立的增益級,下層以供電組件及電路為主; P3000HV棄用大路的 IC Op Amp集成電路運算放大器,全用上高質素的分立零件,採用Class A單端放大,配合線性又寬頻的交叉耦合串疊差動式放大電路作增益級,令重播更臻完美。各有4XLRRCA輸入端子,1XLRRCA各有輸出端子,頻應頻率 0.5Hz – 300kHz (0dB /-3dB) ,總失真率0.001%



A3000HV是一部Class AB類立體聲後級功放,面板上左右聲道各有一對功率咪錶,令我想起 AccuphaseLuxmanOnkyo之代表作 ; 全鋁質機箱内有隻超級巨大的1000VA「極硬」環型變壓器,以鋁穀屏蔽,並以環氧樹脂(Epoxy)填滿環牛,每聲道合共12120000 uF/100V的電解質電容,提供穩定的穩壓、供電及濾波,實行真正的正負供電 ; 以高壓JFET晶體管作輸入級 (Driver Stage),驅動級 (Driver Stage)以反應迅速的MOSFET管作放大,每聲道輸出級 (Output stage)10枚金屬矽效應管(MOSFET)作放大元件,背板上的輸出/輸出端子均不經接線,全部由T+A直接焊於線路板上,而放大輸出級再牢固地緊鑲於散熱板之上,証明T+A走高速、短路徑、損耗小的線路設計。由於今次實試需要,耀哥將兩部立體聲P3000HV後級功放,以垂直接駁 (Vertical Connection)單線(Single Wire)驅動Wilson Audio Alexia,並以左右聲道各一的分體電源供應器 PS3000HV作額外附加供電。A3000HV頻率响應 0.5Hz – 180kHz (0/ -3dB) ,失真率0.03%,阻尼系數 >65dB (4) ,訊噪比 >115dB,最高輸出380 (8) / 700(4)

試音器材清單

Emm Labs XDS-1 v2 SACD
T+A P-3000HV 前級放大器
T+A A-3000HV 後級功放 x 2 (左右單聲道獨立接駁)
T+A PS-3000HV 分體獨立電源x 2
Wilson Audio Alexia 喇叭
Van Den Hul Platinum XLR (SACD機→前級)
Transparent Audio Reference XL 電源線 (訊源 + 前後級)
Transparent Audio Reference XL訊號線 (前級→後級功放)
Transparent Audio Reference XL 喇叭線 (後級功放→喇叭)
Finite Element 器材承托架

整治駐波

P3000HV的戲肉是可調校的房間修正 (Room Correction)EQ等化器、三頻音品控制 (Tone Control) 及響度 (Loudness) ; P3000HVEQ等化器以純模擬 (Pure Analogue)運作,將全頻 (20Hz- 20,000Hz)分為可隨意選擇頻點及設定三個頻段作增益 (3dB6dB) 或衰減 ( -2.5dB-5dB-7.5dB-10dB – 12dB) ,有別於「12粒」 Cello Palette,只提供固定的6個等化頻段 : 15Hz120Hz500Hz2kHz5kHz25kHz 。過往Cello 12粒則只許左右聲道同步調校,話之你間房左右不對稱,左邊比右邊多3dBCello Palette只可以於120Hz同步劃一衰減 - 6dB,而P3000HV可以分開左右聲道獨立EQ調校,將左大右小聲同時校正,勁!

當日代理Jadis的耀哥先以DANS頻譜測量儀,量度房間的頻率響應曲線 (Frequency Response Curve),發覺房間左右邊不對稱 (左聲道於48Hz有凹陷的低谷,80Hz180Hz有低頻峯值 (Peak) ; 右聲道160Hz有凹陷的低谷,70Hz有低頻峯值),而將中低頻一向豐厚的鎮店之寶 Wilson Audio Alexia放在 13.5( ) x 23.5()x 10 () 房間,實際量度反映出兩聲道明顯 80Hz180Hz有一個如山峯般的Peak,峯值平均高達13-17dB; 耀哥以一隻出名低音濃郁旺盛的胡碄舊碟示範,明顯筆者聽到一個非常Boomy的重播,低音湧前,中頻插耳前傾,高音暗啞呆滯,音像及口型肥大,低頻多到消化不良,滿屋駐波,在旁的筆者亦大叫吃不消,當然「無耳」的Hi-Fi發燒友亦會好Buy這種如水浸的低頻音效,甘之如飴也

P3000HV本身附送一張頻率測量的CD,亦有下載軟件,幫用家找出房間的峯值 (Peak) 及凹陷處 (Dip) ,方便用家挑選有問题的頻率,於相應的頻段進行增益及衰減,令房間的頻率曲線更趨平滑,方便用家設定 ; 認為平直如間呎的頻率曲線,不一定代表悦耳或好聽,始終要以人耳收貨,因為咱們耳朶對不同頻率的接收大相異趣!!!

耀哥隨後啟動P3000HV上的房間修正模式(Room Correction Mode),選擇80Hz作首段EQ目標,先衰減 -10dB,效果可謂立竿見影,低頻駐波完全消失,胡琳的口型變成櫻桃小咀,結像合乎比例,樂器與人聲不再炒埋一碟,分隔度變得更好,前後層次感大幅改善,低音異常凝聚結實,中高音終於撥開雲霧見青天,中頻變得開揚而透明,全頻更平順連貫,是一個非常正路的重播效果!!!  再試試衰減 - 5dB,明顯人聲更有質感肉地,但口型及音像又略大了 !!!!

總體而言,經過耀哥以不同類型的音樂多番驗証, 80Hz處平均衰減  7.5dB 中間落墨,乃明智之選,音質細腻,音色平衡度亦是此系統及房間的最佳選擇。耀哥說以往此房只可以擺Sasha,但有時100Hz一樣有嚴重的駐波,擺Alexia簡直會令低頻駐波如汪洋般水浸,根本是Mission impossible! 有了P3000HV的房間修正EQ,一切煩惱迎刃而解!!!


低頻寬鬆  高音陰柔

3個小時的試聽雖然短促,但透過播放多張古典音樂及電子音效的發燒碟,筆者基本上已摸清T+A這一套前後級功放的脾性。 本質上兩件T+A孖寶都是透明而開揚,比起MBL Burmester等同鄉,更少Signature sound及音染, 高頻陰柔舒坦,猶如靚聲低噪的高級 Single-ended膽機,中頻厚暖有肉,中低頻衝擊力大,低頻厚潤有力,下潛力強,控制力不俗,但A-3000HV不會刻意令低頻過於死死實實,絶無「笠過籠」,音質細腻而不粗糙,有霸氣但不野蠻,先天性的平衡度較laid-back,但大都可以還原錄音軟件内的效果及音場。

音場3D感龐大,有層次感,播放 Los Calchakas Misa Criolla,錄音的空間感强列,伴奏的結他晶瑩而清淅,南美洲的 Bombo (羊皮腰鼓)量感恰到好處,鼓棍敲落鼓眼及鼓皮,再由鼓眼擴散至鼓邊的變化均非常清淅,Siku (玻利維亞排簫) 穿透力強而不拮耳,樂器的音質(尤其是竹笛)確是迫真,低迴的氣音久久不息,令氣氛一絕; 男聲如洪鐘般響徹天際,T+A孖寶能精確地刻劃微動態 (Micro-dynamic)的細緻變化,宏観動態 (Marco-dynamic)的巨大爆棚快感,速度的漂移亦有詳盡的交代。

改播連鄺大俠亦讚好的電影原聲帶 「一代宗師」(K2HD) ,聲音不會匯聚成一團麵粉,擱在一對喇叭的中央,而是平均分佈音場内,Main Theme – Sacrifice (T16) 的鼓擊聲從中央後方遠處傳來,不拖泥帶水,低頻下潛力深,不會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弦樂的群奏此起彼伏,每個聲音各就其位,總之就是everything is in its right place, 証明這對 T+A孖寶相位失真低,已確立靚聲的第一個條件。

鋼琴錄音頂呱呱

現代鋼琴如 Steinway & Sons多由德國漢堡生産,靚聲的鋼琴錄音亦不少是由DGG (Deutsche Gramophone) 製作,説德國器材播放鋼琴音樂不成,簡直是痴人説夢!!!  先以 Mercury的示範級鋼琴名盤 :  Byron Janis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3開聲,Janis十指的觸鍵迅雷不及耳,有恩師 Horowitz的影子,普羅哥菲耶夫的快速跳音及打鐵般的敲擊音效, T+A都没有加鹽加醋,如實呈現出漢堡製 Steinway & Sons鋼琴一貫的特色 : 峥嶸高貴的琴音,穩重而恢宏的中低音,強烈的琴腔共嗚感。從另一面證明了T+A P3000HVA3000HV的動態分析力良好,瞬變一流,ppff之間的對比都有細緻的交代,當然喇叭本身要反應迅速,例如 Wilson Audio Alexia,否則亦愛莫能助!!!

改播鄧泰山的簫邦鋼琴精選 (JVC)T+A又告訴筆者此錄音内的Yamaha鋼琴,伸延力良好,鄧生精確地使用踏辦,玩出圓滑奏的味道,琴音纏綿悦耳,音質柔和而清麗,不論是夜曲、抑或是瑪祖卡,都有如詩如畫般的描繪,琴音飽滿有顆粒感,音與音之間的色彩及光暗對比,都能一一呈現,不得不説 T+A這對孖寶的背景噪音非常低。

整治不良錄音

今次試音,筆者特別攜帶2隻音效一般、甚至是不良的舊RCA立體聲及單聲道錄音,均是早期美版,前者是 Fritz Reiner指揮CSO玩貝多芬第7交響曲 (RCA Red Seal 6376 RC),錄於1955624日,音場似Mono般聚集在中央,卻表明是Stereo ; 後者是小提琴天王 Jascha Heifetz拉奏一堆炫技曲 (Showpiece) [RCA Gold Seal 7709-2-RG],包括薩拉沙蒂 (Sarasate)的「流浪者之歌」、聖桑的「引子迴旋曲隨想曲」,錄於1951-52年間,技巧及音樂性一流,惜是Mono音效。

筆者先播放 Fritz Reiner玩貝7,發覺早期 Stereo聲效其實不俗,只是音場規模感較細,但音響畫面都幾靚,見樹亦見林 ; CSO著名的銅管部光輝而悦耳,絃樂部的交滙對答有板有眼,低音絃部清淅而厚碩,筆者再三考慮都是決定忍手,因為亂搞這個經典錄音未必是一件好事,正如西諺常言: If it ain’t broken, don’t fix it! 」。

改播 Heifetz Showpiece, 小提琴暗啞瑟縮,雖然悦耳無邊,不起毛噪,但這哪裏是Heifetz拉奏 Guarneri del Gesu 名琴的聲音 ?  Guarneri出名穿透力強,傳聲遠,食弓深,比Stradivarius更難拉,而且Heifetz的琴音出名優美光輝,極具穿透性,令我認為重播出來的琴音,完全是一種不能原諒的失真!!!  筆者要求耀哥進入 Tone Control Mode調校,於高頻處 (15kHz) 加多 +6dB,噢 ! 太響了! 再扭成 +4dB,小提琴喚發出來的高頻諧波及泛音又重現了,Heifetz招牌的琴音再次打動了我,G絃的純美發音令人流連忘返,筆者發覺 P3000HV前級這個音品控制 (Tone Control) 真是好使好用,若你經常去實況古典音樂會,耳仔聽慣真聲,那P3000HV絕對可以令你碟庫中的Mono錄音唱片不再坐冷板凳!!!  你會發覺聽多了音樂 (Music),而非終日寄情於玩聲 (Sound)!!

天人合一 赫兮喧兮

改播 Simion Syrinx 發燒排簫王内的「Zigeunerweisen(流浪者之歌) ,聲音高亢,氣音衍生出來的自然高頻諧波,泛音直上雲霄 ; Diego el Cigala Tango實況音樂會,Flamenco結他爽朗而明快,人聲雖頭沙喉,卻充滿了感情,空氣感強烈,令筆者有置身現場的假像,將布宜諾斯艾利斯 Teatro Gran Rex的反射堂音及特性,完整還原,令人驚艷!

改播 Swan Lake (Melodiya),小提琴於Danse russe (T17)銳氣不減,卻一點亦不刺耳,木管厚暖有「肉」,定音鼓實淨而不累贅,群奏 (Tutti)都有明確的起伏,但並非最潑辣高清的重播,反映 T+A孖寶較為斯文的特性,不會有風駛盡理。末段 Scene Finale (T23) 的大爆棚場面墟冚,俄式較粗魯豪邁的銅管爆極都有,不拆耳、不破音,低音鼓 (Bass Drum) 厚肉有力,一直位於音場後方,誰説德國機播不到大型古典管弦樂不夠低音? 別開玩笑!

再播一輯Best Audiophile Voices爵士女聲 Stacey Kent小鳥依人,Jane Monheit煙視媚行,效果夭心夭腰 ! T+A明顯没有賣弄糖漿式的加料音染,低音該有便有,該無便無!!

繼上次實試 T+A 旗艦單聲道後級S-10之後,T+AT+A P3000HVA3000HV在我心目中,是一款從音樂出發,追求音樂寫實 (Musical Realism)的靚機,而非鬥失真率低了幾個%,分析力有多高清,細節有幾多個%,而是呈現與音樂相關的細節,而非捨本逐末追求音響上的絕對分析力。

結論及配搭提示

由於P3000HV前級有EQ等化及音品控制功能,所以非常百搭,而且不太改變音質本身,聲音可謂變化萬千,適合配搭不同類型及設計的喇叭,由於T+A本身有設計傳輸線 (Transmission Line) 及静電 (Electrostatic)喇叭,相信亦適合先天低頻較少的喇叭,特別是氣墊密封式設計,例如 MAGICOAudiomachinaYG,覺得低頻貧血EQ就解決了,比起盲目用昂貴的接線校聲,更直接收效,慳水($)又慳力!!!  而且此套孖寶的用家亦不怕蝸居用大喇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