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5“帝皇”鋼琴協奏曲
Op.73;
柴可夫斯基第1鋼琴協奏曲, Op.23 *
RCA Victor交響樂團 / 萊納 (指揮)
NBC 交響樂團 / 托斯卡尼尼 (指揮) *
荷洛維兹 (鋼琴)
Grand
Slam GS2106 [68:59] Mono ADD
西方樂評界一向對荷洛維兹 (Vladimir Horowitz 1903-89) 演奏貝多芬作品的錄音不太恭維,覺得不夠 Horowitz個人化,想不到風格浪漫的Horowitz竟然以古典的手法彈出「帝皇」,原因是老荷很遲才學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直到1932年「外父」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ni) 邀請跟他合作玩貝多芬第5「帝皇」協奏曲,老荷臨急抱佛腳才走去學,正式與托氏演出前,老荷先跟 Frederick Stock在芝加哥預演「帝皇」,但芝加哥樂評反應麻麻,令老荷感到不是味兒; 等到1933年的4月,當老荷跟托叔於紐約開演奏會,才發覺雙方對於速度的觀點颇為吻合,排練一次便開音樂會了!!!
貝多芬第5「帝皇」鋼琴協奏曲由老荷聯同Fritz Reiner及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 於1952年4月26號灌錄,錄音地點是紐約的卡尼基音樂廳 (Carnegie Hall) ,整個演譯佈局平衡工整,Reiner的火氣十足,老荷的指法及踏板功夫,乾淨俐落不在話下,淡定地將帝皇曲中的音色變化,巧妙地呈現,瀟灑的造句,流暢無暇的觸鍵,皇者的氣派貫穿全曲,但無君臨天下的霸氣,老荷於第2樂章Adagio彈出輕盈而懸浮,通透而不失色彩的ppp弱音,無止境的dimenudndo (漸弱音),各聲部依然保持絶佳的平衡感 ;又難怪對獨奏家出名挑剔的指揮 Fritz
Reiner對老荷這個「帝皇」協奏曲大為讚賞,聲稱老荷「帝皇」錄音帶有貴族氣息,而其他鋼琴家只懂嘭嘭聲敲打琴鍵奏出音符。另一個原因是Reiner有技術潔癖,最喜歡一take過錄音,難忍獨奏家retake又 retake這種不專業的補錄行為,所以對鋼琴家 Arthur Rubinstein就一點亦不客氣,但對Jascha
Heifetz及 Vladimir Horowitz兩位技巧深不見底,經常能一take過完成的獨奏家則非常佩服。
本碟的補白柴可夫斯基第1鋼琴協奏曲,由托叔Toscanini指揮NBC Symphony
Orchestra於 1943年的4月25日灌錄,地點亦是紐約的卡尼基音樂廳。引子大開大闔,老荷早年的指法淩厲,技巧炫耀而巍然,速度火花四濺; 但筆者聽來覺得那些年老荷仍較為機械化,缺乏神采及與樂團對答的交流,相比起老荷後來與George Szell於1953年那份充滿熾熱激情、璨然若炬的錄音,筆者深感這個搭子未能配得上貝多芬「帝皇」的經典錄音,殊為可惜! 唯一的價值是此錄音保存了兩位大師兼姻親 (托叔的女兒 Wanda後來嫁給了 Horowitz,Horowitz成為托叔的女婿) 最珍貴的協奏曲紀錄。
Grand Slam的老闆平林直哉 (Naoya
Hirabayashi) 又再以原裝美版RCA二軌7.5吋IPS( TC4) 及四軌3.75吋 IPS (TR-35027)捲盤磁帶 (Reel to Reel Tape) ,作復刻訊源,取代頭版黑膠LP,因為平林 A/B比較後,認為捲盤磁帶的動態更優良,而且免除了黑膠先天的高比例動態壓縮及炒豆聲。 筆者拿貝五的另外兩個再版比較,RCA舊美版CD(Gold Seal GD87992)
又薄又硬,質感粗糙 ; NAXOS 8.110787再版則通透得多,但因美版LP (RCA Victor LM1718) 循跡而拾取較多雜訊 ;
Grand Slam則既通透又厚潤,低音較厚重,磁帶噪音偶而聽到,卻不妨礙聆賞的雅興,而且可以聽清楚招牌Horowitz式喁喁細語、如天鵝絨般輕盈柔軟的弱音 (Pianissimo) ; 所以 Grand Slam版是三件再版CD中,唯一無需特别扭大音量,而弱音及琴音光暗之色彩變化 (Shading of colors)依然清清楚楚的靚版。
平林直哉一向以狀態良好,經復修後的「古董」(1960-70代)器材及現代AD編碼器作模擬→數碼復刻及鑑聽工具 : 古董 Tannoy HPD系列 Arden 喇叭 (15吋 Dual Concentric Alnico 天然磁同軸單元) 、Quad 405-2 後級、 Marantz 7 膽前級、dCS AD編碼器、Studer
捲盤磁帶機,難怪此 Grand Slam再版音響性及音樂性高分奪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