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os
Starker
The
Mercury Living Presence Recordings
Decca
Mercury 4786754 (10CDs)
著名匈牙利猶太裔大提琴家 Janos Starker (1924-2013) 是東歐大提琴一代宗師David Popper的徒孫, 二戰後,Starker成為布達佩斯歌劇院的大提琴首席,1948年擔任美國達拉斯交響樂團的大提琴首席,隔年被指揮Fritz Reiner挖角,成為大都會歌劇院 (MET Opera 1949-53)及芝加哥交響樂團 (CSO 1953-58)的大提琴首席 ,離開CSO後成為獨奏家及前往印弟安納大學任教,桃李滿天下,並痛下苦功鑽研弓法、指法、造句、呼吸及上臂肌肉的運用,著書立説,為大提琴家演奏立下一個不朽的標準及典範。
Starker以乾淨俐落的琴音,短小而較輕的抖音 (Vibrato) ,表情肅穆,演奏時没有誇張的表情及多餘動作,雖被人批評冷酷無情,但其實Starker營造的張力巨大,有賴明確的節奏感,強烈的穿透力,變化多端的聲效,正如他曾説 : 「Don’t get excited.
Create Excitement. 」
DECCA 今次重發Starker於Mercury時期的錄音紀念全集,特別之處是全部CD包裝紙套,都照足當年原裝LP封面拷貝,找了Dennis Drake任製版工程師 (1990年首次再版CD功臣,Philips請到Mercury Living Presence發燒錄音師 Robert Fine的遺孀 Wilma Cozart任監製) ,今次Decca請了Robert Fine 的大仔Thomas Fine作reissue顧問,以原裝半吋三聲道Scotch或35mm菲林母帶翻製,追求原汁原味的數碼復刻及製版。
先以 Dvorak大提協 (CD8) 作A/B比較樣本,SACD(2005版)柔順豐滿,擦絃感少毛躁,木頭味較濃郁,堂音較潤澤,音質厚暖極滑; 但CD(2014 EU版)明顯有更多細節,運弓力度的陰陽變化有更明確細緻的交代,銅管金属味逼真,Mercury Sound獨特的upfront埋身signature 更有肉搏感 ; 相對SACD(DSD層) 悠適得多,質感醇厚,似足LP黑膠。 正如 Wilma Cozart Fine曾説 : 「CD比LP更接近原音 」 (LP發燒友一定不能苟同,但筆者只是如實轉述原文 : The LP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but the CD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than it is to the
LP. 註 1)
巴赫6首無伴奏組曲 (CD1 & 2)是Starker揚名立萬的經典錄音,SACD確有更柔韌悦耳的韻味,空氣感盪漾,氣質從容不迫。CD版擦弦運弓時的轉彎位,強弱對比更懸殊明確,更有鋭氣,偶聞Starker短促而微弱的呼吸聲,定位明確,結像更立體凝聚; CD能帶出Starker擦弦時,嘹亮剛勁的原味,低頻更凝聚紮實,雖然聽感上的木頭味稍遜於SACD,但筆者認為今趟CD再版,更能重現 Mercury之音一貫的特色 : 自然通透、全息圖般的analog音質,素颜也!!!
筆者認為兩者各有千秋, SACD勝在夠「溶」兼舒服,充滿悦耳的美感 ; 新版CD(2014) 勝在夠野夠「行」!!
因為Mercury Sound出名動態凌厲,「零」壓縮,無添加人工迴音,「零」 EQ等化及過濾,偶有野蠻乾澀感,容易刮耳,要重播出來的效果靚聲,視乎你如何調校組合的整體平衡度及音質。若播極都是衰聲,別先賴錄音及CD,請你好好檢討一下你套系統的Tonal
Balance,10隻CD完全播得入耳,一點亦不易過關。
透過Starker這10塊照妖鏡,挑戰自己的調音校聲功力,你敢嗎?
註 1 : Wilma Cozart Fine : Conversation with Bruce Duffie, 1995 (http://www.kcstudio.com/wilmacozartfine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