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 Migration
Eichi Chijiwa (小提琴)
Indesens INDE026 [DDD]
(68:20)
法國新進獨立唱片品牌 Indesens,秉承法蘭西民族一向特立獨行的原則,專門灌錄一些不為人知的曲目範疇、或發掘真正有實力、卻名氣未跟上的音樂家 ; 上次同文Megan推介BPO法籍豎琴手 Marie-Pierre Langlamet的豎琴獨奏專輯,演錄俱佳,証明法國佬一樣可以搞發燒靚錄音! 言猶在耳,今次小弟又發掘了另一件演錄俱佳的靚錄音,亦間接令小弟認識到幾位流亡法國的作曲家之前衛或冷門作品,一舉兩得!!
年青日籍小提琴手Eichi Chijiwa (1969 - ) 生於東京,5歲起習琴,並於國立東京大學學習音樂,及後獲法國政府頒發奬學金,保送他往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進修,肆業時被一致評選為小提琴及室樂首獎,讀研究生時己四處獨奏表演及參與室樂團,並多次為幾位現代法國作曲家 Marc-Andre Dalbavie及Sherban Lupu的新派作品,與法國巴黎樂團 (Orchestre de Paris)作全球首演 / 首錄,而Eichi本身是樂團的助理團長,正使用一支名貴Omobomo Stradivari (1740) 的古董小提琴。專輯的名稱 “Solo Migration” ,概念來自Eichi這位異鄉人的感同身受,而巴黎昔日亦吸引不少歐洲有才華的音樂家移民,部份甚至落地生根,例如莫札特、簫邦、葛魯克 (Gluck) 、羅仙尼、李斯特,所以專輯上的作品都是9位留法現代作曲家,部份長年於法國工作及生活,亦有小部份決定歸化入籍法國。
打頭陣的是羅馬利亞裔作曲家 George Enescu,其作品Airs in Romanian Folk Style組曲乃世界首錄,四節組曲 (T1-T4)風格鮮明獨特,舞蹈感強烈,Eichi似乎像極了 Heifetz般,喜歡靠近琴馬 (bridge) 的位置拉奏,因為現代音樂常要求演奏者,在非常靠近bridge的弦線上拉奏,製造出具有金屬味、詭異和懸疑的音色,Eichi拉奏出鋭利而明確的旋律,效果炫技,予人刺激無窮的律動感,亦考驗Hi-Fi組合的中高頻連貫性。單單第T1軌,一開首高亢的琴音已經可以令不少組合「肥佬」,若起peak插耳,証明你套組合中高频過份響亮了!! 若播得暗淡無光澤亦不對,話明現代音樂,總要有些崢嶸矛盾的Edge感,此軌確實玩謝不少組合呵!!!
Eugene Ysaye是法比學派
(Belgian-Franco School)的一代宗師,其6首無伴奏小提琴組曲 (Op.27)享負盛名,與巴赫的6首無伴奏可分庭抗禮,第5軌是Op.27第3奏嗚曲的Ballade,是獨奏家音樂會Encore的常客,Eichi拉得非常肉緊,對比強烈,激昂得斬釘截鐵、運弓變化多端,沒有濃牀抹艷的脂粉味,但不失悦耳動人的音色!!
Jean Martinon的 Sonatine No.5
(T6)一直被冷落,衆人只注意到他指揮家的身份,而忘記他亦是一位才華洋溢的作曲家,Martinon 將Sonatine No.5變成一首非常爵士味道的獨奏作品,將第5條弦線用到盡,Eichi不負所托,G弦發音纯淨,斷弓乾净俐落,雙音鬼斧神工,將Edge感發揮到極致。
Arthur Honegger的Sonata (T7-
T10) ,喻意二戰時的悲愴現實,處處有巴赫的影子,首個和弦己令人想到著名的夏康舞曲,Eichi樽節地使用揉音,上下運弓没有半點機械化的斧鑿痕跡,大刀闊斧,一氣呵成,效果暢順如流水,斷弓及跳弓的運用非常精采,末段(T10) 炫技段落如火樹銀花,燦爛得令人驚歎。 接著是 Enescu的 Sarabande (T11) ,另一首受巴赫組曲影响的作品,和諧美的和弦,發音生動有線條感,聲音華美,理性與感性並重。
Igor Stravinsky的 Elegie (T12) 是一首葬禮小品,是Stravinsky題獻給Pro Arte Quartet的小提琴手 Alphonse Onnou,整首作品充滿苦澀愁慘的啞音 (Mute) ,處處有冥想性的樂句,Eichi拉出了俄式東正教Hymn的韻味。
Darius Milhaud的 Pastrol
Sonatina Op.383 (T13-15) 是1960年的作品,和聲多元化,融合了普羅旺斯民歌及Neo-Baroque的特色,琴音繞樑高亢,Gigue (T15) 強弱音對比驚人,支Strad靚到出汁,諧波濃烈,泛音滿溢! Andre Jolivet的Incantation (T16) 作於1937年,以長笛為創作靈感的泉源,可與Ones Martenot(電子琴早期的鼻祖) 合奏; 中高频響徹入雲,若以小提琴獨奏,只單以G弦奏完全曲,Eichi奏來一點也不乏味,造句悠長,深刻而極具冥想性。
Convergence III(T17)是己入籍法國的同鄉Yoshihisa
Taira的遺作,對獨奏家的音準要求高,高低把位用到盡,要求演奏效果似足日本的傳統樂品竹製的尺八,Eichi深明作品的調性及深邃的質感,某幾下突而其來的撥奏、笛音及勾弦,音效淩厲,可以考驗閣下組合的動態及瞬變,猝發性夠嗎? Mikka (T18) 是羅馬尼亞裔現代作曲家 Iannis Xenakis於1971年的作品,滑音Glissandi以電腦隨機計算,因為
Xenakis本身亦是數學家,效果尖銳搶耳,無調性的旋律相當頂癮,玩味十足! Eichi展視了他獨樹一幟的韻味,不卑不亢,將一支Strad的潛力逼出來。La Maesellaise (T19) 是 Stravinsky及 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共同改編法國國歌「馬賽」曲,琴音清新悦耳,没有半點不自然的扭捏,慷慨而激昂,令人振奮。
Eichi手上支Ombomo Strad
(1740) 果然悦耳光澤,令人聽出耳油,錄音效果一流,有賴頂級靚咪高峯 (B&K 4003) 以近距離拾音,dCS 900
AD編碼器,Lavardin Technologies作鑑聽後級功放,Grado et Lecontoure 喇叭作鑑聽揚聲器, 全部是一級的錄音及鑑聽設備,音質鮮洌、猶如爽口多汁的新鮮生果,Tone color靚爆,卻一點不易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