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Carlo Maria Giulini百年冥誕 Warner Classics紀念集





Carlo Maria Giulini百年冥誕 Warner Classics紀念集

明年2014適逢意大利籍大師級指揮家朱里尼 Carlo Maria Giulini (1914-2005) 誕生一佰週年,Warner Classics重新發行昔日 Giulini EMI灌錄的一系列錄音全集 : 分別是初出茅廬與LSOPhilharmonia OrchestraLPO合作的 The London Years (17CDs) The Concerto Recordings (9CDs) 及後期與芝加哥交響樂團 (CSO)合作的 The Chicago Years (4CDs) 可謂涵蓋了大師Giulini前半生的錄音遺產,不得不提的是Giulini 是少數意裔德奧糸指揮為多間唱片公司灌錄唱片,計早年的EMIDECCA,中期接掌CSO後於1976年開始為DGG灌錄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曲名盤 (馬勒第九交響曲及大地之歌),後接掌洛杉磯愛樂者樂團( LAPO) [1978-1984],及後常年擔任維也納愛樂者樂團的客席指揮直到1989; 1989年後 Giulini週遊歐陸各國,與BPOLSO甚至祖家的Santa Cecilla音樂學院樂團合作,晚年的Giulini選擇與Sony Classical簽約,亦不再拓展曲目,而是重新灌錄一些昔日的錄音作品。

究竟我們應如何審視這批Giulini前半生的代表作呢?

筆者認為Giulini的前半生錄音遺產代表著一個歐陸管弦文化的黃金年代,承接上世紀二戰前的浪漫遺風,亦是模擬錄音 (Analogue Recording)技術一日千里的飛躍年代,本輯 The London Years紀念集收錄了不少1950年代的單聲道錄音,甚至是直到1972年的立體聲錄音,要談 The London Years 的藝術及收藏價值,不得不提一下朱里尼的生平及藝術生涯中的幾位伯樂。

朱里尼 (Giulini)1914年的59日,出生於意大利南部的Barletta,出身中產階級的家庭,父親是經營木材生意的商人,本身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但後來移居至意大利北部,與奧地利南部邊境接壤的城市Bolzano長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是奧地利的小城,後重新劃界後,成為意大利的城市,深受奧地利及德語文化的影響,亦解釋到為何Giulini能夠對意大利歌劇及德奧交響曲如此得心應手,融合了意式的火熱情感及德奧傳統的嚴謹結構 ; 而幼年時5歲的GiuliniBolzano聼過不少吉卜賽人的小提琴演奏,而向雙親要求贈予一傷聖誕禮物 : 小提琴,父親甚至安排一位於羅馬 Saint Cecilia音樂學院執教的 Remy Principe教授年幼的Giulini 直至16歲,18歲時Giulini進入羅馬Santa Cecilia 音樂學院改學中提琴及進修作曲,課餘亦於羅馬最享負盛名的管弦樂團 Augusteo 樂團擔任中提琴樂手,從一眾客席指揮 (De Sabata, Erich Kleiber, Otto Klemperer, Richard Strauss Bruno Walter) 中累積及汲取了不少指揮的實戰經驗,其中 Bruno Walter如沐春風的優雅風格及仁慈的待人之道深刻地影響了Giulini

二戰後,Giulini 擔任 Augusteo 樂團的首席指揮,從此踏上職業指揮的道路,亦擔任 De Sabata於米籣電台樂團的助手;  1952年開始指揮史卡拉歌劇院樂團,為米籣電台灌錄了不少現場實況的錄音,其中海頓的 <月亮世界>引起了著名指揮大師「托叔」Arthuro Toscanni 的注意,由於Toscanni並沒收門生,所以與世侄Giulini可謂一見如故,但這段忘年之交卻令GiuliniToscanini一直保持交往,托叔對 Giulini可謂耳提面命,友誼一直維持至Toscanini逝世為止。



由於Giulini本身是一位弦樂樂手出身的指揮,亦影響了Giulini處理樂曲的手法,特別重視弦樂部、木管部及中低頻的聲部,呈現更通透而溫暖的音響畫面 ; 每個樂句都有玲瓏浮突的分句,更重視聲部之間的平衡性,每首作品低音弦樂始終保持著清淅優美,Giulini更加重視和聲的結構及連貫感,令整個演繹有更強烈的有機性 (Organic),而他的演繹一般偏愛採用較慢的速度 (相對其他同期出道的指揮例如 KarajanCarlos Kleiber),豐滿的弦樂織體,雖然有時他的慢速令人可以瞌睡,但華麗的色彩和細微的織體變化,有說服力的旋律流暢感,見樹亦見林的細節處理,讓人目不轉睛!!!  但其實早年的Giulini的演繹卻有較彈跳的戲劇性,試聼一下 Rossini的序曲選集便明白了!!!

向來以慧眼識人的著名EMI皇牌監製 Walter Legge,就深深被Giulini卓爾不凡的才華所折服,最令Legge印象深刻的是Giullini較為從容鬆散的節拍感,有著De Sabata的影子,Legge隨後召喚 Hebert von Karajan一同前往史卡拉歌劇院考牌,2人出名「奄尖」,但Giulini一樣順利過關 。 1955年開始Walter Legge安排旗下的Philharmonia OrchestraGiulini,與Otto Klemperer有明顯的分工,Klemperer幾乎灌錄了大部份德奧範疇的核心作品,Giulini則專攻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及俄國的作品,前者如坦克車般的Gravity及花岡岩的質感,男性的陽剛味一而貫之 ; 後者則走優雅骨子的女性化演繹,卻不是娘娘腔的 (例如中期的Karajan),筆者聼到的是更多織體scaling的描繪及樂曲行進的細膩造句 !!!!

Giulini 個性追求完美,重視排練,個性低調謙遜,與人為善,絕非暴君般的指揮家,循循善誘的耐心說服,卻令樂手都能心悅誠服為他演奏,而且只演奏及灌錄一些能與他真正心靈相通的曲目,Giulini深信只有每個音符能和他融合一起,否則只剩下追求單純的技巧,而且他始終認為指揮家只應是一個單純的演繹者,而非施加過多一己的癖好,所以Giulini亦被後世稱為癖性最少 ( mannerliness) 兼好有品味 (Taste)的指揮,真正做到寧缺莫濫 「Less is more!!!


Giulini對演奏及灌錄作品亦非常嚴謹,沒有18個月研讀總譜的準備,他絕不輕易指揮任何作品,而且灌錄任何作品前均已多次公開演奏,排練時間充足,令樂手之間於精益求益的過程中,能全面融入音樂之中,培養嫻熟的合奏默契。 若古典錄音史上,對錄音質素要求極高的指揮家,除了StokowskiKarajanReinerSolti之外,肯定少不了Giulini,他要求錄音儘量忠實而正確地重現音樂廳 / 錄音場地的反射特性 (Reverberation)及氛圍感 (Sense of Ambience) ,錄音場地有倫敦的 Kingsway Hall Abbey Road第一號錄音室,Walter Legge Peter AndryChristopher Bishop等皇牌監製的認真製作,加上不少錄音有發燒錄音師(Douglas LarterChristopher Parker & Robert Gooch)襄助,所以靚聲的傑作多過衰聲「杰」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