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 Audio Cello 喇叭
如樂器般自然呼吸
近年香港人嚮往台灣,不單是消閒旅遊、購物、留學、置業、甚至是選擇移民的好去處,除了是因為台灣的居住環境較香港優勝,生活指數低,但品質更好,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文化及語言相近,台人好客熱情,勤儉樸實,政治體制民主,社會自由開放,包容異見,而且台灣重視工業及科研,不少世界級的IT工業產品亦由台灣廠商代工出貨,除了Iphone及Ipad,本土如Acer、ASUS (華碩) 、BENQ、台積電 (TSCM)、宏達電 (HTC) 亦有自家的品牌及一流的產品。
套用在Hi-Fi產品上,近年MIT (Made in
Taiwan) 亦成為外國高級音響品牌代工及購買零部件的首選地,例如 Musical Fidelity、Meridian 、ProAC,而台製的 Hi-End品牌亦極具競爭力,鼎鼎大名的萬隆線廠、Neotech導線、Usher喇叭,YPL Audio、Oriole(惠樺)膽機、Masterpiece (經典美學) 復刻膽機、 Mini Zenith擴音機功放/喇叭,以及此篇文章的主角 Lawrence的Cello 喇叭,於台北內湖工業區生產。
別以為台製品牌Lawrence的Cello寂寂無名,4年前的美國CES消費者電子大展,Lawrence的Violin與 Eagle兩對喇叭已經榮獲CES頒發大獎,Cello此對三路半五個單元的座地喇叭更於CES
2012年,榮獲主辦單位頒發「Design
& Engineering Showcase Award」,成為首家MIT榮獲此殊榮的Hi-End生產商,Lawrence Cello喇叭更成為2012 CES的明星,惹來 TAS及Stereophile的特別關注及追蹤報導,繼 Usher喇叭之後,第二款站上國際 Hi-End音響舞台,成功打響知名度的MIT品牌。
物似大提琴 ?
Lawrence Cello喇叭外型恐怕是「前無古人」,造型如一個1:1的加大碼大提琴,筆者甚至覺得其龐大的身型及體積更直迫倍低音提琴 (Double Bass) ,身材上窄下闊,以多個不規則不等邊形兼多稜角切割而構成的聲箱,籍此消除箱內的駐波 (因不平衡面可以減低撞聲,減少過多的諧震) 及有利高頻的繞射,改善全頻向後的擴散度,而 Lawrence的上半截有個類似長橋般的修長琴馬,五個單元分佈喇叭箱體不同的位置,琴馬位置上有2個氣動式高音單元 (Air Motion Tweeter,直徑是25mmx 120mm) ,分別負責1.7kHz及2.6kHz以上的頻段 (最高可以伸延到30kHz),分工的好處是分擔中頻至高頻諧波及泛音,令中高音單元能減低負擔,更能從容不迫地、精確重播出高頻的泛音,令樂器音色更準確及提高像真度,Cello箱體的背後有一個45度斜切仰角的背板,另有一隻鋁帶高音單元 (Ribbon Tweeter 60 x 8.5 x
0.01mm) , 負責9kHz以上的超高頻再生 (最高可以伸延到40kHz),有利於後方營造又深又闊的音場,誇張吧
!!! Lawrence Cello竟然用3隻中高音單元負責2000HZ 至40000Hz,正如筆者於上期發燒經所言,人耳對於2000Hz
至5000Hz的頻段最敏感,而現今不少高音單元均未能與中頻順滑衍接,容易產生相位失真,Lawrence的設計師兼老闆廖能司先生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以3枚物料及發音工作方式的單元涵蓋中高頻至超高頻,可見其眼光獨特,非常人所能企及。
中低頻及超低頻部份,Cello採用兩隻8吋碳纖維及Kevlar防彈織布合成的複合三文治振膜單元,單元以鋁製框架固定,50mm鍍鋁銅線繞製的音圈,特殊的 Y30強力磁鐵加上法拉環 (Farady Ring) 及快速散熱的音圈,減低渦流(Eddy
Current) ,加強瞬變及動態的反應,負責700Hz以下的頻段,根據Lawrence的規格顯示,Cello的低頻可下潛至32Hz。 Cello的箱體以厚重的MDF夾板構成,由高至低的障板經過特殊打磨加工處理,線條圓渾,減低單元的繞射,聲箱表面以實芯木皮覆蓋 MDF板,加強阻尼與箱體剛性的效果 ; 由於Cello喇叭是低音反射式設計,但為了方便用家擺位,所以低音反射孔設於喇叭的底部,由底部向下噴射向四週擴散,令低頻下潛更深潛 ; Cello的靈敏度是90dB,頻率範圍是 32Hz – 40kHz,阻抗負載是4歐姆 (最低可跌至3.2歐姆) ,功率承受範圍是50w -200w。
Cello喇叭的分頻點是1700Hz ,
1.7kHz, 2.6kHz及9kHz,兩隻低音單元的分頻曲線分別是12dB(Second Order)及18dB (Third Order) ,兩隻氣動式高音單元的分頻曲線分別是24dB
(Fourth Order) 及12dB (Second Order) ,背後鋁帶高音單元的分頻曲線是 12dB
( Second Order) ,令全頻能臻達更一致的相位及時間性,分音器採用了高質的M-Cap Supreme MKP電容、軍用級金屬氧化膜電阻及高純度的OFC無氧銅接線,以Teflon阻尼外皮包裹OCC銅線作絕緣阻尼,並以鍍 Nickel銅釘接地,4支喇叭接線柱採用名牌WBT插,以Bi-Wiring為主,方便用家Bi-Wire或Bi-amp,喇叭有桃木或黑檀紅木皮選擇,每件淨重40kg,定價16萬1000港元。
試音器材清單
Triode TRV-CD5SE 膽CD機
Graaf GM50BII 膽合併功放
Acoustic Signature 唱盤 + 唱臂 + Air Tight唱頭
Vida Aurora 唱頭放大器
Atlas Ascent XLR 平衡線 x 2 (CD / 唱放 →功放)
Audio Note LX168 喇叭線 (功放→喇叭)
Accustic Arts 電源線 (CD機)
如奶油般順滑細緻的中高頻
今次試音比較特別,主編特別恩淮筆者攜帶私伙黑膠LP,一來是筆者想玩LP,其次是想真正考驗Lawrence Cello喇叭的真正實力,因為LP的瞬變及動態非常凌厲,既可以考驗喇叭的暫態速度及弱音分析力,亦可以順道測試喇叭全頻的分析力、音色平衡度及音質。
先以Dire Straits的 Money For Nothing
(180gm復刻版) 試音,主音 Mark Knopfler的嗓音蒼勁有力,由電Bass及電結他營造的Punch感強烈 (但筆者認為德版SACD更靚聲,低頻更有迫力及實淨),中頻厚暖柔順,中高頻的能量及伸延更明顯,Latest Tricks內的色士風有強烈的金屬味,鼓聲厚重有勁,聲音活生快速,低頻不會拖著一條甩不掉的尾巴,敲擊力度的陰揚變化更細緻,証明 Lawrence Cello喇叭的瞬變、動態及弱音分析力確是同價位中的俵俵者,絕不亞於本刊已沿用四年多的參考喇叭 Wilson Audio Sasha W/P!!!
再播David Oistrakh拉奏莫札特第3小提琴協奏曲的復刻LP,弦音細膩而不粗鞋,滑溜而有肉地,絕無住何暗淡無光、掘尾或毛燥感,相反中高頻順滑如頂級的Cashmere羊毛布料,質感滑溜無縫,筆者可以明確感受到大衛王手上那支Strad名琴的光澤及濃郁的松香味,弓毛擦弦、手指於琴馬上高低換位的遊走,形神俱在,獨奏樂器與伴奏樂團均有清淅的分野,卻不缺高度的融合性,而小提琴於整個中頻至中高頻段的衍接可謂天衣無縫,聲音不會如禾蟲身軀般一截截,相反聲音濃密而連貫,滴水不漏地重視大衛王高超的琴技及過人的音樂表現力。
另一爵士樂黑膠名盤 John
Coltrane 的 Ballad (180gm),色士風的金屬氣音真實,而且細篇繁多,伴奏樂器亮晶晶,琴音顆粒感強烈,結像栩栩如生,質感「大粒」,聲音厚潤而紮實,明顯發揮出Lawrence Cello喇叭背後Ribbon鋁帶高音單元的優點,音場既闊又深 ; 最後播放俄國鋼琴大師 Sviatoslav Richter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第2號鋼琴協奏曲(DGG 大禾花頭版) ,琴音大珠小珠落玉盤,亮麗中帶著珠光寶氣般的華麗貴氣,木管組溫暖恬人,3D感強烈,強樂群奏的起伏感強,手指撥弦前 (Pizzcato) 都聽得一清二楚,中頻溫暖怡人,低頻至中低頻有肉地及合乎比例的量感,這是Lawrence Cello的優點,相反 Wilson Audio Sasha W/P的中低頻略有誇張的效果,Lawrence Cello則較為通透自然,但前提是訊源、功放及線材需要相輔相成,而且功放後級的控制力要求甚高,明顯Graaf GM50BII 確是力水夠足,內阻夠低,令這部OTL的膽合併功放可以牢牢地控制兩隻8吋單元。
以音樂為依歸的理念
有Cello喇叭而不播放大提琴,那簡直是暴殄天物,今次筆者特別帶了兩位首屈一指、旗鼓相當的俄國大提琴家的錄音,一位是浪漫到忘我的羅斯卓波維契 ( Mstislav Rostropovich),另一位是內熱外冷,揉音及發音非常特別的沙芬 (Daniell Shafran) ,前者的舒怕特「結他形大提琴」奏嗚曲
(Arpeggione Sonata D821) DECCA錄音乃一級名盤(日版 Hybrid SACD),演錄俱佳,後者是沙芬為 Melodiya灌錄的Dreaming小曲集,獨特的弓法 (食弦較淺)及如「哭腔」般的泣訴式發音。
透過 Lawrence Cello這對喇叭,筆者絕對可以分辨兩位大師傅的弓法、造句、按弦 / 運弓的力度變化及速度的分野,更可以體驗到Cello於低頻至中低頻的連貫性及一體化,Shafran拉奏聖桑天鵝的連音及滑音,運弓轉調的功力深不可測,哭腔如泣如訴,淒美得令人不捨,聲音較Raw,但音效自然率真,全頻速貫,音質成熟而穩重 ; 相反Rostropovich較為larger-than-life的演繹手法,加上Benjamin Britten以彈性速度彈出一個個和絃及涇渭分明的切分音,木頭味重,鋼琴的琴腔共嗚感強,低頻下潛力強,松香味特別「攻鼻」,高低把位的無痕轉換及順暢如流水的運弓,一氣呵成的高完成度,錄音場地的反射殘響多而豐富,側面反映了 Lawrence Cello是一對較為忠於錄音及音樂本身的喇叭,若你要聽到所謂「靚聲」(其實只不過是整色整水,音染濃重修飾的音效) ,那Lawrence Cello絕非閣下的一杯茶!!!
播放另一張靚聲小提琴CD : Hilary
Hahn (1997年美版) ,音色柔麗婉弱,時而高歌唱詠,時而低迴盪腸,將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發揮到無與倫比的境界,弦歌不輟,柔韌兼備,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的泛音無以尚之,那3枚涵蓋中高頻的鋁帶及氣動式高音單元可謂功不抹,這種與剌耳乾澀等形容詞絕緣的靚聲,証明 Lawrence Cello的設計師廖能司先生確是真正懂音樂及技術之高手,廖先生本身識玩色士風、鋼琴及小提琴,難怪 Lawrence Cello的樂器音色準確度非常高,音色平衡度更是正路,絕無頭重腳輕 (反之亦然)!!!
大爆棚一樣高分Pass
由於 Lawrence Cello喇叭外型奇特,筆者曾經擔心它會否太斯文內斂,爆唔起大型管弦樂的超靚錄音,將 Petrenko指揮 Liverpool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玩簫斯塔高維契
(Shostakovich)的第7交響曲 (又名 “列寧格勒”) 放入CD機,聽完全首第一樂章,憂慮剎時一掃而空,完全是杞人憂天的多餘,漸次強音 (Crescendo) 的段落比得上 Ravel 的 Bolero,弱音繁多,但Lawrence Cello一樣有本事將管弦樂團內各組樂器分解出來,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銅管部的切入不會掩蓋了弦樂組的聲音,定音鼓及銅鑼的敲擊有非常接近原音的質感及泛音,雖然筆者略嫌定音鼓的重量感略欠了Wilson Audio Sasha W/P那種震撼的Punch感,但理智的我亦告訴我 Lawrence Cello近乎無脂肪,無浮誇的聲音才更加貼近原音,無疑 Lawrence Cello更有現場味。 此錄音最近己成為本地音響名宿鄺大俠指定
show quali的靚錄音,無非是因為錄音師是Mike Clements,他曾為 EMI錄製不少靚錄音的高手。
以柔剋剛 外柔內剛
最近有機會買了幾隻英倫樂隊Dire
Straits的單張專輯唱片及精選,包括了日版SHM-SACD (2010-12)、Single layer SACD (Analogue Productions的 Brothers in Arms再版 ; 2013) 、日版Platinum SHM-CD (Sultan of Swings ; 2013),Sultan of Swings美版精選CD (1998)及 The Best of Dire
Straits & Mark Knopfler的Private Investigation歐版 (EU)精選CD (2005),除了Brothers in Arms的德版Hybrid SACD (2005)出名一向靚聲,筆者透過幾次試音及家訪,發覺原來最貴的物料、最先進的AD技街再版並非一定最靚聲,最有Rock & Roll靈魂及神髓的再版,反而是最便宜的EU版精選CD,因為此版由主音 Mark Knopfler 及著名製版(Mastering) 大師 Bob Ludwig聯手混音及製版,通過 Lawrence Cello高分析力的表現,清楚顯示中EU精選版無與倫比的優勢,聲音寧舍生猛有衝擊力,中低頻如飛豹般高速靈活,絕無拖泥帶水,中頻厚潤有人味,鼓聲爽勁有肉地,電結他彈跳力強,掃chord勾弦可謂剛柔並重,粗中帶柔,外柔內剛的音質,中高頻的泛音及空氣感極為豐富,其他兩位主筆於其他曾聽過這EU版精選亦大表驚訝,從側邊亦可以瞭解 Lawrence Cello的實力,絕不亞於本刊的參考喇叭,但音樂性傾向更自然悠適的一面。
最後播放爵士女聲指定試音名盤 Best
Audiophile Voice (XRCD2),Lawrence Cello含情脈脈,既可展現 Jane Monheit柔情似水的嫵媚,Stacey Kent的嬌滴滴,堅韌不屈的Eva Cassidy,婉麗不絕的Carol Kidd,Lawrence Cello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女性面孔,能精確地捕捉此錄音精選中不同的面貌,錄音的手法及層次感,聲音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貴氣,不粗不刮耳,令人將注意力放在音樂上,而非捨本逐末地追求聲音上的一些分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