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第15 B大調及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
布拉格室樂團
保羅‧巴杜拉‧史寇達 (指揮及鋼琴)
Transart TR175 [53:15]
保羅‧巴杜拉‧史寇達 (Paul Badura-Skoda) 被譽為維也納鋼琴樂派三劍俠之一,與Federich Gulda及Jorg Demus鼎足三立,行走樂壇超過50載,是一位舉止優雅,充滿活力及幽默感的長青樹,今年亠月剛造訪台灣舉行獨奏會,又馬不停蹄飛往大陸及日本為莘莘學子舉行大師班,實在忙個不亦樂乎。
史寇達今次玩莫札特的第15號(K450) 及第20號(K466) 鋼琴協奏曲,恰巧是筆者最喜歡的莫札特鋼琴作品。史氏亦認為K450是衆多鋼琴作品中,技巧要求最高的一首,足以令演奏者滴汗,並非以炫技為目的,而是確立與樂團對話角色之需要,但不能否認的是第一樂章内獨奏樂段及華采段,有不少令人讚嘆的神來之筆,第2樂章行板則是莫札特寫過最感人的旋律,猶如一組藝術歌曲般的變奏曲,第3變奏樂段隱約聽到簫邦的和聲組合。
筆者認為云云錄音版本中以Barenboim、Bernstein盡得莫札特活潑而優雅的神韻, Brendel次之,今次聽Skoda的版本,卻發覺史氏是最俏皮活潑的版本,充滿天真彌漫的童真,神髓自然而優雅,觸鍵晶瑩,但未至乾淨俐索,採用的即興速度較快 (特別是第二樂章),卻偶有可聞錯音,似有力不從心之嫌,畢竟史氏80多歲,而且是現場錄音一take過,那將就一下亦無妨。值得一提的是伴奏的布拉格室内樂團 (Prague Chamber Orchestra)矯若捷龍,對答反應迅速,自發性強,確是陪史氏即興發「癲」的良伴,難怪史氏連指揮亦不假手於人啦。
史氏彈奏第20號(K466) 鋼琴協奏曲,能夠聽得出其師傅Arthur Schnabel的影响,各聲部、和聲及左右手的運用需要保持平衡,更令我聯想起首次聽到Clifford Curzon (Decca) 的興奮,情感自然且深刻,結構清淅嚴謹,卻又未臻達Curzon/Britten版本般,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但肯定的是比起Gulda/Abbado般更内歛,戲劇性一流,造句渾然天成,而不卑不亢,少點鋒芒畢露的機鋒處處,多點童心未泯的無忌欲言,吃透兼玩透整首作品,証明史氏重未玩夠本。
開首第一樂章,史氏没有刻意強調那充滿陰暗色彩,調子較灰暗的陰暗,反而帶點輕描淡寫,充滿不羈的輕蔑,小號和定音鼓恰如其份,但效果依然震撼。第二樂章則不失張力,卻不會誇張失控,管絃樂的咆哮興史氏低調的鋼琴形成強烈對比; 結尾樂章的裝飾奏宛如邁向光明,如打破一切陰影及宿命,令人驚嘆莫札特的天材,更令人拜服史氏這位老頑童的韌力與隨性,如老子般「柔弱必勝剛強」/「大音若希,大象無形」這個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