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Commmons RZCM59475





Playing the Orchestra 2013
東京愛樂者樂團
博文栗田(指揮)
阪本龍一 (鋼琴)
Commmons RZCM59475  [67:25]

2001年,日本作曲家阪本龍一 (Ryuichi Sakamoto, 暱稱 “教授)曾接受英國古典音樂雜誌Gramophone訪問,講及他喜愛以不同風格的音樂,揉合成一首首經典作品,猶如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這一刻是德布西,下一刻可變成Bossa Nova,令他可於不同風格間跳來跳去,真是臨老入花叢…….

今次教授不再玩弦樂三重奏,更不再巡迴玩鋼琴 (筆者真有點厭了,曾懷疑他是否患上強迫症?) ,而是升級玩管弦樂,看上了東京愛樂者樂團 (Toky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由博文栗田擔任指揮,2013年5月先後於東京都會劇場 (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三得利音樂廳 (Suntory Hall) 及大阪的Festival Hall舉行三場音樂會,此CD乃東京那二場的實況現場錄音,多咪(26支)多軌錄音,由 Conrad Hansel灌錄及混音,Seigen Ono(小野正言)製版。

先來一曲非常陌生的Still Life,有著「樹欲靜而風不息」的寂静美,如冰川下緩緩的流水般,暗湧横流,類似武滿徹(Takemitsu)般的現代作品 ; Bibo no Aozora如晴朗的天空,弦樂浮遊着音符,教授則以鋼琴訴説着一幕幕的片段,電影配樂感強 ; Amore則是慢板的調子,弦樂部的Pizzcato劃一,雙簧管及短笛穿梭其中,悠悠的美感久而不息; Castalia是一首耐人尋味的作品,鋼琴與巴松管的對答引人入勝,令我想起日本NHK年度大河劇的配樂,浩瀚式史詩風格,起落有致; After all十足十管弦樂的showpiece,每個聲部都有發揮的空間,敲擊部與鋼琴互為交替 ; Bolerish是法國電影 Femme Fatale的鋼琴配樂,連教授亦承認靈感來自 Ravel Bolero,法式優雅鮮明風格貫穿全曲,管弦改編版本更易令人接受,暖泌人心的弦樂部,令筆者不再討厭它 ; Ichimei由豎琴、短笛、巴松管及長笛等配器起奏,猶如日式的田園景緻,細腻而和諧,營造影像的功力可謂一絕 ; Theme for Yae如日式電影配樂,弦樂如潮汐般不斷變奏、轉化及返回,喻意不明,有點瞹昧感,令人想入非非。

接著是教授成名之作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剛好是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放映30週年紀念,由12/8拍legato牽着的引子,不斷變奏的連音,令人有向下跌入漩渦的錯覺,管弦樂版本更加強了這些循環不息的東方魅韻 ; Rain及The Last Emperor是電影「末代皇帝」的電影配樂,前者既緊凑又矛盾的弔詭,營造出一股莫名興奮的追逐感,後者孤寂開首,氣勢磅礴,營造出盪氣迴腸之感,悲歡離合意有所指 ; The Sheltering Sky是電影「咆哮山莊」的主題曲,帶有濃厚的悲愴感,管弦樂版本確是遠勝一般室樂及鋼琴,至少規模上更有悲痛欲絶的張力 ; Aqua是一首關於「水」的作品,喻意生生不息的循環,調子悦耳,流暢如小溪般的甘泉,難怪教授的音樂於祖家被喻為「治療系音樂」,聽完確有身心舒泰之感。

頂級的透明度,空間層次感強烈,演奏上乘。

NAXOS 8.572709 79:46





薩拉沙蒂 : 給小提琴及鋼琴第4
BachChopinGuignonMondonvilleSenailleLeclairHandelRaff的小提琴改編曲
楊天媧 (小提琴)
Markus Hadulla (鋼琴)
NAXOS 8.572709  79:46  [DDD]

薩拉沙蒂 ( Pablo Sarasate 1844-1908) 19世紀歐洲頂尖的西班牙裔小提琴家,曾於巴黎音樂學院深造,與當時來自德國的小提琴家,布拉姆斯的摯友姚阿幸(Joseph Joachim) ,鼎足而立,先於德法兩地聲名鵲起,亦得到不少作曲家題獻作品,包括 Saint-SaensBruchLaloWieniawskiDvorak,以純淨及漂亮的發音、完美的技巧及充滿音樂感的控制力,而享譽樂壇,但他亦曾拒絕演奏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聲稱此曲應該改由雙簧管(Oboe) 演奏才對,明顯是嘲諷作品的技巧顧問 : 姚阿幸 !!! 夠「串」吧?

薩拉沙蒂是歷史上演出收費最高的天王級小提琴家,恐怕連巴格尼尼亦比不上,除了演奏,薩拉沙蒂亦秉承當時濃烈的即興改編風氣,將作曲家的作品,改頭換面,將簫邦的華爾兹及夜曲、巴哈的D大調管弦樂組曲 (BWV1068) Air on a G String ,韓德爾的歌劇 Xerxes第一幕名曲 Ombra mai fuLeclairD大調奏嗚曲 Op.9 No.3,重新編曲予小提奏及鋼琴合奏,薩拉沙蒂確是才華洋溢,令人驚艷不止是名垂千古的「流浪者之歌」及「卡門組曲」等撚手之作 ; 他亦多番將一些較為冷門的炫技作品,順道提高那些名不見經傳前輩作曲家的知名度,例如17-18世紀巴洛克時代的法國作曲家 Jean-Pierre Guignon (1702-1775) Jean-Joseph de Mondonville (1711-1772) Jean-Baptiste Senaille (1687-1730) ,成為個人獨奏會上的安可小曲(Encore),既有絃技的高難度樂章,更有浪漫到暈,令人銘感五内的音樂性。

中國女小提琴家楊天媧再接再厲,今次顆拍鋼琴家 Markus Hadulla,兩位合作默契嫻熟,近乎水乳交融的對答,令此碟成為筆者近日爬格子時的良伴,楊天媧的技巧可謂近乎無懈可擊,運弓揮灑自如,雙音、笛音及跳弓的運用,不卑不亢,音色嬌美冶艷,速度的掌握非常巧妙而不呆滯。筆者聽到是一個非常即興而熱力十足的演奏,時而亢奮詠唱,時而低迴泣訴,彈性速度 (Rubato)的運用極具心思,伸縮力俯拾皆是,節奏強而有力,特別是炫技性極強的樂句 ( 第二軌簫邦的No.4 華爾兹 Valse brilliant ) ,弓弦巧妙地「唱」出了舞蹈感 ; 簫邦的No.3華爾兹 Valse brilliant 度盡一個少女「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喜悦,弱音嫋嫋; 簫邦的No.8 D大調夜曲美如冠玉,玉液琼漿的琴音如流水般川流不息,泛濫着絲絲入扣的美感 ; Handel Xerxes Ombra mai fu 像極了一把天真無邪的男高音唱詠着,莊嚴高雅; Leclair 的小提琴奏嗚曲耳熟能詳,楊天媧一樣無交行貨,Tambourin優雅端莊 ; BachAir on G String一樣有板有眼,甚具説服力,由頭到尾泛著美不勝收的感覺 ; Raff La fee d amour17分鐘多的炫技Encore曲,曾是薩拉沙蒂在生時的最愛於獨奏會上演奏曲目,是首次灌錄成唱片,論技巧要求絕不下於巴格尼尼的名作 ; Guignon Mondonville的遺珠之作,有著巴洛克時期的浮華氣息,音色美艷絕倫,悦耳而容易上腦的旋律,為何被世人遺忘了?


錄音一流,鋼琴與小提琴之間平衡度良好,201012月錄於德國 SandhausenClara Wieck Auditorium音樂廳,楊天媧支小提琴靚到出汁,Edge感十足,日藉錄音師康平瀬口(Kohei Seguchi)成功捕足了小提琴獨有的木頭味及共嗚感,卻絕無刺耳數碼味,頗為考機也!!!

Grand Slam GS2101 ADD




賀斯特 : 行星組曲
維也納愛樂者樂團
維也納國立歌戲院女聲合唱團
卡拉揚 (指揮)
Grand Slam GS2101 ADD [49:36]

今年剛好是英國作曲家 Gustav Holst (1874-1934) 逝世80週年,其一曲走天涯的代表作「行星」(The Planets) Op.32,曾是上一輩Hifi音響及古典發燒友械鬥時的最愛,今匀由日本Furtwangler專家,著名歷史錄音復刻品牌Grand Slam「大滿貫」的老闆平林直哉 (Naoya Hirabayashi) 操刀,重新復刻Decca的名盤之一 :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者樂團 (VPO)演奏的立體聲錄音,於196195-22日灌錄,場地是奧地利維也納的Sofiensaal音樂廳。

但有別於過往Grand Slam採用頭版DECCA黑膠LP作復刻訊源,最近2年由Grand Slam的再版大多以狀態良好的London DECCA 47吋半IPS捲盤磁帶(Reel-to-Reel Tape) 作訊源,除非真的找不到優質的磁带,頭版LP才不得不成為代用訊源。  根據平林直哉的説法,捲盤磁帶的優點是動態範圍更闊寬,瞬態反應更快速,濕碎聲更多,低電平重播的弱音細節更豐富,免除舊頭版LP的炒豆聲及炒鱿魚(碟面不平),而且避免了LP先天的高比例動態壓縮,以原音程度比較,捲盤磁帶比LP更接近原始analogue母帶的訊號,唯一缺點是磁帶容易受潮,磁粉日久使用而容易脱落,所以保存需要非常小心。

今次與此再版A/B比較的是Decca的卡拉揚百週年紀念套裝CD (2008),筆者怎麼也找不到18年前The Classic Sound的單張再版 ,先播2008年的再版CD,「火星」(Mars)開首一段, VPO樂手以琴弓連續敲打琴馬的弦樂Crescendo本已不俗,但與Grand Slam CD拍住一比較,明顯Grand Slam的再版更生猛有活力,而且音場3D臨場感更強,音質的analog味道醇厚,低頻的量感更厚碩,低頻向下良好伸延 ; 「金星」 (Venus)一段的小提琴獨奏松香味異常「攻鼻」,音色順滑細腻,諧波滿室,大提琴的回應縷細如絲,餘音不息 ,彰顯了金星的守護神維納斯的美態 ; 「水星」内的木管組寧舍温暖有肉,鋼片琴嘹亮而不刺耳 ; 「木星」(Jupiter) 精神奕奕,躍動的律動感貫穿全曲,群奏的效果更壯闊波瀾,銅管部恢弘浩瀚,群奏的VPO黄金弦樂穿流不息,Grand slam再版重現模擬音色的獨特韻味,完全與刺耳、乾澀等Digital Sound形容詞扯不止關係 ; 「土星」開首的一段低音弦樂隱隱發作,低頻下潛力深不可測,效果神秘玄幻,高低潮迭起,堂音温暖,泛音充盈 ; 「天王星」營造的魔幻效果俏皮鬼馬,定音鼓及低音鼓更有份量,敲擊部爆棚而不破音,証明磁帶既有的飽和失真(Saturated Distortion) 幫上一把; 「海王星」淒美斷腸,弦樂與豎琴之間的細緻對話,伴隨着維也納國立歌戲院女聲合唱團的切入,神秘效果無窮無盡。


總括而言,Decca套裝 (2008)CD活像一個「嶄新」的錄音,減噪noise-cleaning良好,但明顯「洗白白洗過籠」 ; 相反 Grand Slam再版更保存了Decca昔日自豪的模擬ffr靚聲,唯一要投訴是「個浸除」異常濃洌,Tape Hiss大,筆者甚至懷疑平林直哉直接過帶,連CEDAR-Retouch (當今最先進消減噪音的軟件,由劍橋大學研發) 都省得用,但原汁原味的指數可以話100% !!!!





VTL S-200 Signature 膽後級功放 不逾越不誇張 精神爽利靚絕




VTL Luke Manley一手創立的「新」品牌,有別於其父David Manley創立的ManleyLuke 的太座Bea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本身曾經是資深的軟件工程師,更是彈得一手好鋼琴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對於音樂的熱誠從未褪卻,反而擔任了 VTL旗下産品的聲音品檢控制員,由於Bea重視聲音的高中低三頻的平衡度 (Tonal Balance),所以亦特別重視旗下產品能否重播出令人滿意的連贯性及正路的音樂味,正所謂「聲跟人」,加上VTL一向重視零件的質素,線路愈簡潔越好,所以筆者2年前試聽MB-450MK III ,就覺得VTL的產品絕對無唔等使的怪聲,而且安全可靠及耐用。

今次VTL發行這套價錢實惠抵玩的S-200 Signature膽後級功放,配合 VTL自家的 TL5.5 Series 2膽前級一套西裝開聲,目標自然是那些剛踏入發燒圈玩膽機的發燒友,又或是用開膽合併機,卻身痕想升級玩分體前後的發燒友。



S-200 Signature 左右兩邊各使用46550 / KT88 功率真空管,線路是由頭到尾都走全平衡設計架構,此外各有22AT7 (輸入管) 12BH7(驅動管) ,在4支小真空管旁邊有二個小柱的開關掣,負責左右兩聲道的 Damping Factor開關掣,三段可調整的 Hi/Lo/Med,是可以調整負回輸 (Negative Feedback) 的比例,藉着調整負回輸量來調校輸出內阻,改變阻尼系數 (Damping Factor) ,試聽時已設定了 Low,即低負回輸量,雖然喇叭的控制力不是最好,但勝在聲音最自然,是否調整至 Med / High 則視乎用家的口味及喇叭的配搭。S-200 Signature亦裝有自動偏壓系統,並沒有介入音樂訊號,所以絕無影响音質,自動偏壓可以隨時調整施加的偏壓,令每支真空膽能維持在恆定及最佳的偏壓狀態下,除了自動偏壓之外,S-200還特別設計了屏級稳壓與偏壓調整,令屏級偏壓能夠保持穩定。



S-200 Signature每聲道輸出220 (Tetrode四極模式) / 110 (Triode三極模式) ,淨重42公斤,一個EI方牛電源變壓器及兩個方型輸出變壓器,面板上有3粒小按鈕,左邊那個按掣是Mode,負責切換四極 / 三極模式,中間的按鈕是Power負責Standby (後級背部另有電源開關掣) ,最後一個按鈕是 Mute掣,除了静音功能,亦可以顯示真空管是否己經老化衰退,假若真空管夠期報消,Mute就會閃起綠燈,保證用家不會蒙在鼓裏,至少都知道衰聲是什麼原因。 S-200 Signature内部有 Smart Tube Technology線路,負責偵測各種故障,方便用家找出問題根源。

對訊源及接線異常敏感
經本刊膽王Thomas及森哥多番更换配線,正式開聲時以 Accustic Arts Drive II + Accustic Arts Tube DAC II MKII做訊源 Madison Labs最新的純銀訊號線(XLR) 連接VTL TL5.5 Series 2前級,再以Atlas Cable Ascent (XLR) 接駁 VTL TL5.5 Series 2 前級及S-200 Signature後級之間,再以一對 Audio Note Isis LX168純銅喇叭線,Gutwire電源線接駁上S-200 Signature膽後級及 TL5.5 Series 2前級,Burmester電源線接上Accustic Arts訊源,這其實是筆者第2次試聽,因為集體試聽前的一個禮拜,筆者曾初嘗二條 Madison Labs純銀訊號線接駁 (訊源→前級→後級) 全套組合,但筆者發覺整套系統重播出來的聲音非常怪雞,中高频靚到出汁,非常耀眼悦耳,但中低频因笠得太緊,而變得異常凝聚,近乎穿了緊身潛水衣般「死實」,説老實話,好衰聲,完全並非當初聽 MB450 MKIII那種從容不迫,飽滿生猛的靚聲,S-200 Signature怎會變成這麼衰聲? 當刻立即向森哥反映,好彩及時補救,否則錯怪S-200 Signature膽後級就不妙了!

從上述兩次試聽經驗,可以知道VTL S-200 Signature 膽後級對接線及喇叭的匹配非常敏感,由於本刊的參考喇叭Wilson Audio Sasha是鈦金属膜的高音單元 (VTL使用的喇叭是 TAD Reference One 同軸喇叭)所以筆者發覺VTL S-200 Signature 膽後級的個性走快速通清的聲底,陽光味重,低频紮實有控制力,若完全使用純銀訊號線,恐怕只會令聲音的平衡度,變成「頭重腳輕」,中高頻確是漂亮了,但恐怕中低頻變亦成瘦削無肉,令聲音缺乏支撑及基礎,所以筆者亦強烈建議潛在用家最好小心配線,最好避免使用過多純銀訊號線、喇叭線及電源線,正所謂「過猶不及,適可而止」。

高音通清滑淨  低頻控制力強

先以一張最近由日本歷史錄音復刻品牌 Grand Slam發行的舊DECCA錄音,由卡拉揚指揮VPO Holst : The Planet (1961) ,特別在今趟製版師平林直哉使用當年的捲盤磁帶(Reel-to-Reel Tape) 翻製成CD,效果顯著出衆,透過VTL Signature S-200,筆者好像正在聽母帶重播,一點數碼聲都無,反而是非常通透自然的analogue靚聲,動態淩厲,瞬變敏捷,中高頻靚到無話可説,但稍嫌「白熱化」,再多點温暖與肉地就肯定更好,低頻活生有彈性,播放 Neptune那節,弦樂清麗中不媚不俗,銅管部強而有力,臨場感強,空氣及諧波感多,層次感不俗,雖未到MB450 MKIII單聲道膽後級功放那種顶級水平,但已是同價中的超班貨。

再以另一張靚聲小提琴碟 Hilary HahnBach的無伴奏組曲,小提琴的Edge感寧舍強烈,上下運弓、壓弦與扣撥所迸發出來的弱音細節,透過S-200 Signature的重播,筆者完全感覺不出有半點嘶叫或施壓的不適,反而流暢順滑,中頻綿密,能量感強烈,中高頻沒有半點飛沙走石之感。

最近喜歡聆賞南美音樂,特別是 Tango,播放 Antonio Lyst at the broad : Music from Argentina這張靚聲大提琴CD,内裏那首 Piazzolla : Oblivion,中低頻凝聚而結實,下潜力強烈,但並非那種非常寬鬆從容的聲音,而是帶點收放自如,具有良好控制力的低頻,相信播放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這類樂器,恐怕會更有彈跳力及韌力,失控發脤的低频? 根本無可能從S-200 Signature身上發出,因為它的低頻實在是懂音樂的人才懂得欣賞。播放Denis Matsuev : Live in Carnegie Hall,琴音顆粒感強烈,鏗鏘有力的觸鍵,強弱音對比不俗,但不乏木頭味的温暖感,只是缺乏了一些其它膽機獨有的韻味或修飾的音染,但S-200 Signature勝在夠真誠,攻心也! 而非騷手弄肢來取悦用家。

爵士流行瓣瓣精

改播 Tango Venega (SHM-XRCD24) Best Audiophile VoiceS-200 Siganture既可以慷慨激昂,亦可以煙視媚行,大牛筋彈跳力強烈,人聲悦耳,膽味雖然並未是濃郁到殺死人的程度,有著淺淺的膽味,各種樂器各就其位,層次感不俗,結像力近乎觸手可及,音場夠闊大,深度並非一流,但以這個友善的價位,已經可謂收貨,綽綽有餘,S-200 Signature絕無是那種一聽即迷死人的糖衣聲,而是越聽越有味道,讓音樂與靈魂坦誠交流的利器,你是否缺乏一個善其事的工具? S-200 Signature可能是閣下唯一的選項了!!!!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Krell Connect 網絡串流播放器 拉近與音樂的距離




筆者友儕中,能夠真正掌握玩靚網絡串流播放器或CAS的人寥寥可數,甚至不少人以為NAS能全面起越黑膠及CD是指日可待,卻忽略了NAS / CAS本身要搞得靚聲,電源供應需要特別注意,一點亦不能馬馬虎虎,而且對硬碟傳輸亦有一定最起碼的要求,否則確是奢談靚聲,而筆者亦認為CD/SACD/LP目前為止仍是值得繼續投資,因為NAS/CAS這類串流及硬碟播放器,穩定度及操作介面的方便度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要真正追得上完全追得上CD/SACD/LP的音質,甚至取而代之,筆者認為尚有漫漫長路,CAS / NAS真要加把勁了!!!

筆者曾先後兩次評鑑 Krell的器材,印象均不俗,尤其是CD Cipher,令人覺得 Krell的音樂性大為增強,不再是一味盲目追求細節及Hi-Fi性的高分析力,亦擺脱了早年舊 Krell較為粗支大葉,兼得鋪蠻牛力的表達手法,今次試聽 Krell首部網絡串流播放器 (Network Streaming Player) ,更進一步印證了這品牌更上一層樓的感覺,事實勝於雄辯,沒有肥佬 Dan Krell,可能是一件更值得可喜可賀的事情,至少設計師賦予的個人色彩及強烈個性,肯定已大為減弱,邁向更音樂性而客観的重播道路,可謂「正道」也。



時尚外型  精緻電源

今次廠方 Krell首次出品網絡串流播放器,除了是因應大勢所趨,更重要是透過展視新一代Krell的新面貌,而因此選擇以 Connect一字作為新產品的型號,務求打造新一代「一條龍」的産品系列,配上新一代的旗艦前級 Phantom Evolution 707旗艦家庭影音處理器,盡顯 Krell真正的實力。

Krell Connect網絡串流播放器外型時尚討好,可謂陽剛味重的入型入格,面板中央突出處乃銀灰色,左端是黑色金属抛光面板,右端是3.5吋大的彩色LCD顯示屏 (QVGA解像度),能將同步播放的專輯封面亦一併顯示,增加聆賞時的樂趣。

Connect Stream Player百份百由頭至尾,左右全平衡放大,密密麻麻地排滿的補品級電子零件 (紅色Wima餅仔電阻及金属薄膜電容),由於Krell一向信奉電源是靚聲的關鍵,所以今次Krell認真兼颇為揼本,以一隻200VA的小型火牛及多重穩壓整流線路,提供一份穩定而潔淨的電源予 Krell Connectt網絡串流播放器 ; 串流部份,Krell為免用家操作不便及加強穩定性,唯有與其他歐美廠家一樣,向奧地利大廠 Stream Unlimited訂製一份精密的 Stream700音頻套裝組件,以支援iOSAndroid 驅動程式軟件,iOS更分別提供iPhoneiPad操作Apps界面,套件亦支援彩色封面顯示,有利重播任何Unicode編碼的UpnP/ DLNA音樂檔案資料庫及雲端伺服器 (Clouding Server),可兼容大部份不同制式的電腦音樂檔案,所以這套音頻組件早己贏得不少外國廠商一致的讚譽。

最念兹在兹的核心是DAC解碼器部份,採用了32bit ESS Sabre 9018 DAC,完全是左右正負平衡放大設計,Krell Connect 採用了Texas Instrument OP07C的優質 Op-Amp IC接收晶片,模擬線路則採用了Krell一貫的分立式全平衡ACurrent Mode放大線路。



Krell Connect背板上除有電源插座外,RJ-45 Ethernet接駁端子,另有一個USB輸入埠,光纖及同軸輸出埠端子,方便用家接駁更高質素的DAC解碼器,模擬輸出是各有一對平衡 (XLR)及單端(RCA)的端子,另有一個WiFi無線寬頻傳輸天線 (最高只可傳送96kHz),方便用家從雲端伺服器及家中自設的伺服器,撷取高質素的音樂檔案 ,最高至24bit 192kHz (WAV, FLAC, Ogg, WMA, Apple lossless, MP3 MP4a)

今次試聽非常特別,主編何森特別安排了筆者前往中環都爹利街1號的Asia Theatre試聽這款最新的網絡串流播放器,在此特別向負責人明哥致謝,不愧是精通黑膠及NAS的高手,期間多次幫助筆者解難,令筆者能順利進行及完成測試。

試聽器材清單
Krell Connect Stream Player
Mark Levinson No.52 Reference 前級
Krell Evolution 900C 單聲道後級
Lansche Audio No.3 喇叭
MIT Matrix 36 平衡訊號線 (Connect →前級)
MIT Oracle MA-X 平衡訊號線 (前級→後級)
MIT Matrix Super HD120 8/FT (後級→喇叭)
: 另有獨立伺服器 (Server)儲藏多達2000首歌

似足歐洲機的聲底

今次試聽 Krell Connect這款最新的NAS播放器,可謂一次過滿足哂筆者的好奇心,既可以窥探當今最新穎的 Mark Levinson No.52前級放大器、Krell Evolution 900C Monoblock後級功放及有俗稱「火焰高音」等離子高音單元,來自德國的 Lansche Audio No.3喇叭,Krell Connect 網絡串流播放器只属中價位器材,卻配搭上高價位的週邊器材,更發現了伺服器内藏有一些已絕版的天碟錄音,令筆者異常興奮及緊張,真想知道重播的聲音究竟是靚聲、衰聲、抑或是好聲 ?
一套差不多是美式器材及線材的組合,究竟合成的聲音會是如何呢?

驚訝!!! 筆者簡直不能相信自已的耳朶,從Lansche Audio No.3喇叭播放出來的聲音,竟然是介乎清純有力,而且平衡度竟然是歐洲人一向最喜歡的Laid-back表達手法,絕無粗聲粗氣,蠻牛般力量型的聲底,怎會如此??? 是喇叭馴化了前沿週邊器材,抑或是Krell Connect本性如此?

先以一張早已絕版的試音天碟開齋,Jascha Horenstein指揮 Dvorak 第九來自新世界交響曲及華格納的Flying Dutchman,是當年讀者文摘的著名天碟,由Chesky翻製,鼎鼎大名的Decca 錄音師Kenneth Wilkinson負責錄音,一開首的弦樂涇渭分明,銅管部氣勢如虹,Krell Connect將當年這個著名錄音播得有板有眼,雖然此FLAC檔案只是16bit / 44.1kHz,但已經可以聽到豐富的堂音及鮮洌的臨場感,至少印證了Krell Connect帶點歐洲機獨有的Concert hall平衡度及有點温暖怡人的聲底!!!

再來一曲 Pollini Thielemann Brahms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雖是從CD擷取的音頻檔案,但與真正CD重播確是有得fight,至少鋼琴木頭味重,琴音寬厚而温暖,顆粒舆圆潤感兼而有之,鏗鏘的敲擊味俯拾皆是,沒有因NAS的關係而弱化了力度強弱的變化,反而高音通透秀麗,中頻開揚自然,低頻下潛力強,沒有化大或發脤的非音樂化缺點,三頻連貫感良好,恰如其份的量感,令人能夠長時間聆聽,至少成首第一樂章都可以由頭聽落尾。

低頻伸延及弱音細節異常標青

一般CAS/NAS為人詬病是一味高清通透,但低音貧弱「吊腳」,最可怕是播放稍為複雜的大型管弦樂或非常刺激的 Big Band Jazz,特別在大堆頭大爆棚樂段時便露底了,亦是形成 NAS/CAS「未夠班」的錯覺,原因不外乎電源未夠潔淨,噪音大,而且傳輸極不穩定,直接或間接劣化了音質 ; 但今次用Connect播放 Reference RecordingHRx 高清錄音 (William Walton : Crown Imperial,  24bit/96kHz) Cantate Domino 黑教堂錄音 (16bit /44.1kHz FLAC) ,低頻暢順有力,強弱對比分明,弱音細節多而不亂,層次感強,合唱人聲口型細而凝聚,空間感異常強烈,那股低頻湧潮如波浪般捲地而來,唯一投訴是量感稍為清減,未知是否受制於Lansche Audio No.3的單元口徑及箱體容積,但整體來説,背景靜寂,而且有板有眼。

改播 Dave Brubeck的名曲 Take FivePaul Desmondddrum solo,支鼓棍劈落鼓皮的狠勁,由始至終形神俱備,Dave Brubeck的鋼琴伴奏有聲有色,厚聲但不死實,色士風迸發出來的中高音毫不刺耳,泛音多而不散亂,正正路路,絕無唔等使的怪聲或衰聲,令筆者可以聚精會神聆赏音樂,樂在其中,差點忘記了自已正評核器材,渾然忘我的指數雖然並非爆燈,但真係好享受,筆者前後聽了2個半小時,可算歷次試聽NAS播放器中,持久力最耐,因為蠻有音樂感,明顯 Krell Connect有修飾的傾向,但手法高品味,是真正令你可以放開懷抱享受的靚聲。

期間亦播放了 Radiohead CreepRebecca PidegonSpanish HarlemDiana Krall The Look of Love、平井堅的 「樂園」及Eva CassidyFields of Gold,特點都是凝聚開揚的人聲,伴奏的樂器非常強烈,令人有在房內演奏的錯覺。


若可以搬回雜誌社或家中聆賞就好了,惜哉!!! Krell Connect確是2014年出類拔萃的NAS播放器,唯一要投訴的是操作介面多次失靈落閘,雖未致令人討厭的程度,但Krell真要好好留意及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