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Hi-End Gear Repo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i-End Gear Repor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Krell Connect 網絡串流播放器 拉近與音樂的距離




筆者友儕中,能夠真正掌握玩靚網絡串流播放器或CAS的人寥寥可數,甚至不少人以為NAS能全面起越黑膠及CD是指日可待,卻忽略了NAS / CAS本身要搞得靚聲,電源供應需要特別注意,一點亦不能馬馬虎虎,而且對硬碟傳輸亦有一定最起碼的要求,否則確是奢談靚聲,而筆者亦認為CD/SACD/LP目前為止仍是值得繼續投資,因為NAS/CAS這類串流及硬碟播放器,穩定度及操作介面的方便度仍有極大的改善空間,要真正追得上完全追得上CD/SACD/LP的音質,甚至取而代之,筆者認為尚有漫漫長路,CAS / NAS真要加把勁了!!!

筆者曾先後兩次評鑑 Krell的器材,印象均不俗,尤其是CD Cipher,令人覺得 Krell的音樂性大為增強,不再是一味盲目追求細節及Hi-Fi性的高分析力,亦擺脱了早年舊 Krell較為粗支大葉,兼得鋪蠻牛力的表達手法,今次試聽 Krell首部網絡串流播放器 (Network Streaming Player) ,更進一步印證了這品牌更上一層樓的感覺,事實勝於雄辯,沒有肥佬 Dan Krell,可能是一件更值得可喜可賀的事情,至少設計師賦予的個人色彩及強烈個性,肯定已大為減弱,邁向更音樂性而客観的重播道路,可謂「正道」也。



時尚外型  精緻電源

今次廠方 Krell首次出品網絡串流播放器,除了是因應大勢所趨,更重要是透過展視新一代Krell的新面貌,而因此選擇以 Connect一字作為新產品的型號,務求打造新一代「一條龍」的産品系列,配上新一代的旗艦前級 Phantom Evolution 707旗艦家庭影音處理器,盡顯 Krell真正的實力。

Krell Connect網絡串流播放器外型時尚討好,可謂陽剛味重的入型入格,面板中央突出處乃銀灰色,左端是黑色金属抛光面板,右端是3.5吋大的彩色LCD顯示屏 (QVGA解像度),能將同步播放的專輯封面亦一併顯示,增加聆賞時的樂趣。

Connect Stream Player百份百由頭至尾,左右全平衡放大,密密麻麻地排滿的補品級電子零件 (紅色Wima餅仔電阻及金属薄膜電容),由於Krell一向信奉電源是靚聲的關鍵,所以今次Krell認真兼颇為揼本,以一隻200VA的小型火牛及多重穩壓整流線路,提供一份穩定而潔淨的電源予 Krell Connectt網絡串流播放器 ; 串流部份,Krell為免用家操作不便及加強穩定性,唯有與其他歐美廠家一樣,向奧地利大廠 Stream Unlimited訂製一份精密的 Stream700音頻套裝組件,以支援iOSAndroid 驅動程式軟件,iOS更分別提供iPhoneiPad操作Apps界面,套件亦支援彩色封面顯示,有利重播任何Unicode編碼的UpnP/ DLNA音樂檔案資料庫及雲端伺服器 (Clouding Server),可兼容大部份不同制式的電腦音樂檔案,所以這套音頻組件早己贏得不少外國廠商一致的讚譽。

最念兹在兹的核心是DAC解碼器部份,採用了32bit ESS Sabre 9018 DAC,完全是左右正負平衡放大設計,Krell Connect 採用了Texas Instrument OP07C的優質 Op-Amp IC接收晶片,模擬線路則採用了Krell一貫的分立式全平衡ACurrent Mode放大線路。



Krell Connect背板上除有電源插座外,RJ-45 Ethernet接駁端子,另有一個USB輸入埠,光纖及同軸輸出埠端子,方便用家接駁更高質素的DAC解碼器,模擬輸出是各有一對平衡 (XLR)及單端(RCA)的端子,另有一個WiFi無線寬頻傳輸天線 (最高只可傳送96kHz),方便用家從雲端伺服器及家中自設的伺服器,撷取高質素的音樂檔案 ,最高至24bit 192kHz (WAV, FLAC, Ogg, WMA, Apple lossless, MP3 MP4a)

今次試聽非常特別,主編何森特別安排了筆者前往中環都爹利街1號的Asia Theatre試聽這款最新的網絡串流播放器,在此特別向負責人明哥致謝,不愧是精通黑膠及NAS的高手,期間多次幫助筆者解難,令筆者能順利進行及完成測試。

試聽器材清單
Krell Connect Stream Player
Mark Levinson No.52 Reference 前級
Krell Evolution 900C 單聲道後級
Lansche Audio No.3 喇叭
MIT Matrix 36 平衡訊號線 (Connect →前級)
MIT Oracle MA-X 平衡訊號線 (前級→後級)
MIT Matrix Super HD120 8/FT (後級→喇叭)
: 另有獨立伺服器 (Server)儲藏多達2000首歌

似足歐洲機的聲底

今次試聽 Krell Connect這款最新的NAS播放器,可謂一次過滿足哂筆者的好奇心,既可以窥探當今最新穎的 Mark Levinson No.52前級放大器、Krell Evolution 900C Monoblock後級功放及有俗稱「火焰高音」等離子高音單元,來自德國的 Lansche Audio No.3喇叭,Krell Connect 網絡串流播放器只属中價位器材,卻配搭上高價位的週邊器材,更發現了伺服器内藏有一些已絕版的天碟錄音,令筆者異常興奮及緊張,真想知道重播的聲音究竟是靚聲、衰聲、抑或是好聲 ?
一套差不多是美式器材及線材的組合,究竟合成的聲音會是如何呢?

驚訝!!! 筆者簡直不能相信自已的耳朶,從Lansche Audio No.3喇叭播放出來的聲音,竟然是介乎清純有力,而且平衡度竟然是歐洲人一向最喜歡的Laid-back表達手法,絕無粗聲粗氣,蠻牛般力量型的聲底,怎會如此??? 是喇叭馴化了前沿週邊器材,抑或是Krell Connect本性如此?

先以一張早已絕版的試音天碟開齋,Jascha Horenstein指揮 Dvorak 第九來自新世界交響曲及華格納的Flying Dutchman,是當年讀者文摘的著名天碟,由Chesky翻製,鼎鼎大名的Decca 錄音師Kenneth Wilkinson負責錄音,一開首的弦樂涇渭分明,銅管部氣勢如虹,Krell Connect將當年這個著名錄音播得有板有眼,雖然此FLAC檔案只是16bit / 44.1kHz,但已經可以聽到豐富的堂音及鮮洌的臨場感,至少印證了Krell Connect帶點歐洲機獨有的Concert hall平衡度及有點温暖怡人的聲底!!!

再來一曲 Pollini Thielemann Brahms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雖是從CD擷取的音頻檔案,但與真正CD重播確是有得fight,至少鋼琴木頭味重,琴音寬厚而温暖,顆粒舆圆潤感兼而有之,鏗鏘的敲擊味俯拾皆是,沒有因NAS的關係而弱化了力度強弱的變化,反而高音通透秀麗,中頻開揚自然,低頻下潛力強,沒有化大或發脤的非音樂化缺點,三頻連貫感良好,恰如其份的量感,令人能夠長時間聆聽,至少成首第一樂章都可以由頭聽落尾。

低頻伸延及弱音細節異常標青

一般CAS/NAS為人詬病是一味高清通透,但低音貧弱「吊腳」,最可怕是播放稍為複雜的大型管弦樂或非常刺激的 Big Band Jazz,特別在大堆頭大爆棚樂段時便露底了,亦是形成 NAS/CAS「未夠班」的錯覺,原因不外乎電源未夠潔淨,噪音大,而且傳輸極不穩定,直接或間接劣化了音質 ; 但今次用Connect播放 Reference RecordingHRx 高清錄音 (William Walton : Crown Imperial,  24bit/96kHz) Cantate Domino 黑教堂錄音 (16bit /44.1kHz FLAC) ,低頻暢順有力,強弱對比分明,弱音細節多而不亂,層次感強,合唱人聲口型細而凝聚,空間感異常強烈,那股低頻湧潮如波浪般捲地而來,唯一投訴是量感稍為清減,未知是否受制於Lansche Audio No.3的單元口徑及箱體容積,但整體來説,背景靜寂,而且有板有眼。

改播 Dave Brubeck的名曲 Take FivePaul Desmondddrum solo,支鼓棍劈落鼓皮的狠勁,由始至終形神俱備,Dave Brubeck的鋼琴伴奏有聲有色,厚聲但不死實,色士風迸發出來的中高音毫不刺耳,泛音多而不散亂,正正路路,絕無唔等使的怪聲或衰聲,令筆者可以聚精會神聆赏音樂,樂在其中,差點忘記了自已正評核器材,渾然忘我的指數雖然並非爆燈,但真係好享受,筆者前後聽了2個半小時,可算歷次試聽NAS播放器中,持久力最耐,因為蠻有音樂感,明顯 Krell Connect有修飾的傾向,但手法高品味,是真正令你可以放開懷抱享受的靚聲。

期間亦播放了 Radiohead CreepRebecca PidegonSpanish HarlemDiana Krall The Look of Love、平井堅的 「樂園」及Eva CassidyFields of Gold,特點都是凝聚開揚的人聲,伴奏的樂器非常強烈,令人有在房內演奏的錯覺。


若可以搬回雜誌社或家中聆賞就好了,惜哉!!! Krell Connect確是2014年出類拔萃的NAS播放器,唯一要投訴的是操作介面多次失靈落閘,雖未致令人討厭的程度,但Krell真要好好留意及改善了。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論音色平衡度之謎及樂器頻譜秘探

發燒經

論音色平衡度之謎及樂器頻譜秘探

資深發燒友三句不離口,都強調音色平衡度的重要性,但三頻的正確的比例應該如何究竟是否應該有一個科學化的分析及理據呢?

人耳的可聞頻段(Audible Frequency) 20Hz (Hertz : ) 20,000Hz 超低及超高兩端較弱,一般對中高頻段 (High Mids)非常敏感、介乎 2,000 Hz – 5,000 Hz,當重播稍微感到刺耳的話,發燒友都會認為音質乾澀刺耳,緊張而不耐聽,缺乏應有的寬鬆感,這些不良困擾的音效一般被統稱為「起Peak!!!

試問閣下去現場聽古典及爵士實況音樂演奏會時,你會感到刺耳難耐嗎 (除非你去紅館聽PA喇叭,那另當別論了) ? 

為什麼因為自然樂器原音所產生的泛音 (Overtone) 乃向上自然順暢伸延的,充滿著難以言喻,令人舒暢的和諧感 (Sense of Harmony),又豈會產生不自然兼拮耳的峰値 (Peak) ?



基音、諧波、泛音

據國外一個 independent recording 網站透露,咱們平日所聽到的原音樂器 (Acoustic instrument) 的基音 (Fundamental Tone) ,均大多集中介乎超低音 (Sub-Bass 20Hz – 60Hz) 、中低頻 (60Hz – 250Hz) 及中頻 (260Hz – 2,000Hz),除了長笛 (Flute) 、短笛 (Piccolo) 、豎琴 (Harp) 、管風琴 (Organ) 鋼琴 (Piano) 等樂器之外,大部份樂器的基音均不會超越 4,000 Hz,超過4,000Hz的均是由這些基音衍生的第一次或第二次的泛音,基音是該樂器最低的音,泛音只會以二倍、三倍、四倍等倍數向上遞升 (例如撥動豎琴上的一條弦,若最低的振動頻率是每秒28 (28Hz) ,則其倍數振動頻率是 56Hz84Hz112Hz …….. 如此類推。

基音乃第一諧波 (Harmonics),第二諧波等於第一泛音,如此類推往上伸延,而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合成就是樂器本身的音色 (Timbre) ,亦解釋到為何我們可以清楚分辨兩種不同樂器的音色,就算它們的基音都是相近的,例如雙簧管(Oboe)和長笛 (Flute),都介乎230Hz – 250Hz



樂器的頻譜分佈

根據頻譜分析及測量的結果,管風琴的基音頻率範圍是眾多樂器中最寬闊的(20Hz – 8,000Hz),標準88鍵的鋼琴次之(25Hz – 16,500 Hz),結他 (80Hz – 1,250Hz, 泛音直上 5,200Hz), 小提琴 (200Hz – 1,250Hz,泛音直上 16,000Hz), 中提琴 (125Hz – 1,000Hz,泛音直上 6,300Hz), 大提琴 (65Hz – 350Hz, 泛音直上 7,000Hz)

木管部樂器中 : 短笛的基音頻率是 600Hz – 4,000Hz (泛音直上15kHz) ; 長笛 (Flute) 250Hz – 2,300Hz (泛音直上12kHz) ; 雙簧管(Oboe) 230Hz- 1,500Hz (泛音直上12kHz) ; 單簧管(Clarinet) 125Hz – 2,200Hz (泛音直上 12kHz) ; 高音色士風 (Tenor Saxophone) 110Hz – 700Hz (泛音直上8.3kHz) ; 巴松管(Basson) 58Hz – 630Hz (泛音直上9.2kHz)

銅管樂器 (Brass)中,小號的基音頻率是160Hz – 1250Hz (泛音直上 9600Hz) ; 高音伸縮長號是85Hz – 550Hz (泛音直上 5200Hz) ; 低音伸縮長號是58Hz – 420Hz (泛音直上5000Hz) ; 法國圓號是65Hz – 800Hz (泛音直上5000Hz) ; 大號 (Tuba) 48Hz – 385Hz (泛音直上 2200Kz)

人聲(Vocal) 裏,男聲的基音頻率是100Hz – 950Hz (泛音直上8000Hz) ,女聲的基音頻率是250Hz – 1050Hz (泛音直上8000Hz) ,可謂不相伯仲。

敲擊 (Percussion )樂器中,腳踩大鼓的基音頻率是50Hz – 500Hz (泛音直上8200Hz) ; 定音鼓是60Hz – 680Hz (泛音直上3000Hz) ; Snare鼓是100Hz – 250Hz (泛音直上11,000Hz),銅鈸是315Hz -900Hz (泛音由直上16,000Hz)

無論閣下是否經過專業訓練,幾乎大部份人都能夠聽得出樂手有否彈錯音,唱歌的是否走音,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來自我們對音樂的感知和聲音的物理性質的交互作用,是謂「音高」(Pitch) ,與樂器的弦或其他聲源的頻率與振動速率有關。

各位讀者從此亦應該明白,為何各位主筆平常測試時,都以人聲、鋼琴及小提琴作測試軟件嗎原因不言自明!

理想的音色平衡度

不論讀者你喜歡的是流行搖滾音樂、爵士樂,抑或是筆者都很喜歡的古典音樂,有否發覺與低頻有關的樂器編制 (例如腳踩大鼓、定音鼓、管風琴、爵士鼓)都被放在後方中央的位置,結他、人聲及絃樂都是位於前方,因為低頻無方向性,亦是一切形式音樂的支撐及基礎,唯有厚實而雄渾的低音被置於後方,才不會掩蓋中高頻樂器的音色!!!

不少發燒友以為理想的的音色平衡度(Tonal Balance),理應是高、中、低三頻的量感都應該如三杯水一樣多,如間尺般平直,其實是非常錯誤的。

正確而理想的音色平衡度應該是一個如金字塔般的量感分佈,按合理的比例,低頻仿如金字塔的底部,既寬厚紮實,量感應佔三頻中最多(但低頻亦不能過量,以免混濁及掩蓋中高頻的量感),量感太少,會導致中高頻突出而拮耳,不耐聽也,缺乏溫暖的舒服感!!!  反之亦然,由於人耳對2,000Hz – 5,000Hz的頻段最敏感,所以聆聽空間需要做適當的吸音處理,而且亦涉及喇叭本身的擺位及週邊器材的配搭 (後級功放對三頻的控制力更是關鍵),高頻柔順向上伸延,不會刺耳,低頻就不再貧乏瘦寡。

中頻 (250Hz – 2000Hz) 至中高頻 (2000Hz – 6000Hz)量感次之,不瘦削、不臃腫,量感一定要適中 ; 高頻 (6000Hz – 20,000Hz)Tonal Balance金字塔的頂端,由於已經極少有樂器的基音涉及高頻段落,所以此段落通常是涵蓋樂器及人聲的高倍泛音 (或第N次諧波),所以一般來說,往上伸延的泛音理應是頻率愈高,能量愈小,而且成年人的人耳最多只可以聼到 13,000Hz – 15,000Hz (視乎年紀而定,50歲後的成年人只可以勉強聽到10,000Hz60歲後更不用說了!!) ,既然聽不到,那要高頻幹嗎? 但看倌們,我們的大腦透過滿佈全身的感官神經,依然可以感受到高頻的倍數泛音,因為我們的皮膚都是亠幅巨大的接收器!!! 

由於高音單元負責的頻段是最寬闊的,卻要敏銳地重播出微小的極高頻諧波弱音,又要兼顧重播中高頻段 (2kHz – 6kHz) ,所以現今不少喇叭的高頻都可以很清晰,卻最刺耳兼容易引起失真。 Wilson Audio的創辦人及資深喇叭設計師 David Wilson 曾講過,他不認同高音單元需要延伸到50kHz以上 (甚至是20kHz以上,因為人耳根本聼不出),認為那不過是營銷的噱頭(Marketing Gimmick) ,只有狗才聽得到,而應該注重高音單元與中音單元能否配合及衍接,高音單元的最低分頻點能否與中高音的單元配合,看看前述所言,看來David Wilson 並非無的放矢。

Hi-Fi既是物理科學,亦涉及生理學及音響心理學(Psycho-acoustic) , 但篇幅所限,下回再談。